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自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四书旨在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下面是读《邦畿章》笔记。
《邦畿章》之一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对于这一章节,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翻译说:
《诗经 商颂
玄鸟》中说:“天子的京都方圆千里,是人民最安定的居所。”
《诗经 小雅
绵蛮》中说:“吱吱地叫着的黄鸟,安逸地栖息在山丘边的丛林里。”孔子感叹地说:“黄鸟在栖息时,都知道栖息在它所应当栖息的处所,难道人反而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
大雅
文王》中说:“仪容端庄美好的周文王,他正大光明的美德使人们无不崇敬。”做国君的,就要尽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就要尽力尊敬君主;做子女的,就要尽力做到孝顺父母;做父亲的,就要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这里,可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句子的翻译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如何翻译呢?
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翻译说:做国君的,就要尽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就要尽力尊敬君主;做子女的,就要尽力做到孝顺父母;做父亲的,就要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这一章,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的为人立世。这些角度有:国君、巨子、子女、父亲等。那么“与国人交”的角度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社会一员,最后一句可以翻译为:作为社会成员,与人他交往要尽力做到诚实。
2.关于文本的隐喻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不如鸟乎!”这是典型的隐喻,以鸟栖丘来比喻人的择止,其含义可以理解为,人正如鸟那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生存地方。
以鸟喻人,但是,人并非鸟,不仅仅是选择一个生存的地方,更要发展,要物质生活,更要精神生长。
3.关于阐述的角度
第三个小章节明确指出“知其所止”的具体内容,即做国君的,就要尽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就要尽力尊敬君主;做子女的,就要尽力做到孝顺父母;做父亲的,就要对子女慈爱;作为社会成员,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大学·中庸>解读》解释说,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百殊途同归,最后达到“止于至善”。但是,原文的意思,可能不是强调“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而是强调一个人的不同身份。因为,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或者说,一个立足于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角色,他都要追求“至善”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