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一年语文《天上的街市》(二百七十七)

(2018-12-26 10:29:49)
标签:

听课研课

德育心育

校本研究

文化故事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12月21日,听初一年16班胡老师一节课《天上的街市》,课后交流。
    1.课堂教学
    授课老师讲述了她上课的思路: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首先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激趣之后,就带着学生反复诵读本诗。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而这首诗的画面感和节奏感极强,所以我就采用诵读法,以读促悟,以读带思,用音频范读,学生齐读,跟读,学生个别读等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四小节所体现的画面,以及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启发学生本诗所使用的手法:联想和想象。本课时到此就结束了,下一课时会继续探讨这首诗歌的主题。
    2.交流讨论
    (1)这节课,重视诗歌的诵读,这很好。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诵读的教学效果?
    诵读法的使用是有层次的,先教给孩子基本的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重音断句、语速的处理,努力让孩子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体味情感,带着感情再读诗歌,努力读出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课堂上,学生朗读的训练,一共用了五分钟,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活动也算充分。可以作出如下改进:第一,学生朗读完立刻进行点评,而不要等几个学生都读完,进行共同点评。点评的过程要具有针对性要具体化,比如针对学生语速较快的问题就可以让他再试一遍,再放缓语速,让他在尝试中进步。这样以点带面,由一个学生个例过渡到整个的学生群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具体的收获。而且也让学生知道有不足不要紧,只要认真改进,自我就会发展。第二,朗读的过程既有技巧的要求,也有情感的要求。初读的过程就要求学生读出情感,有点强人所难,不如把这个环节放在分析完情感之后,学生再读,理解的会更为深刻,情感表达的会更为投入。因为只有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内容,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我们在课堂上最大的目的不是老师用浑身解数给自己打造一件华丽的晚礼服,看似漂亮,却对学生毫无用处,而应该是给学生打造一件属于他们自己的纯棉T恤,暖身又暖心,这件T恤可能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华丽的,但却是最舒服的,也是最有用的。
    (2)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让学生概括诗歌画面时,只是有几个学生概括了几个关键词,我就顺水推舟的打出了答案。这种教学习惯普遍存在,即以教师对文本理解的答案,直接“抛给”学生。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文本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出一些基本方法,比如从文中提炼关键词,但一定要做到先扶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师生的对话过程,学生是主人是主体,因此教师的解读应该是“为学生学”的解读,应着眼于教学价值的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语文课的最大价值便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交锋,让学生始终比较兴奋地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但是,课堂的时间总虽有限的,不可能把什么都交给学生自主思考。所以,诗歌的四个画面意思的概括,可由教师先概括其中的一两个,把另外的几个由学生自主概括。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3.交流总结
    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如果过度地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反之,过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之难,就难在如何把握一个度,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去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