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一年语文《寓言四则》(二百七十六)

(2018-12-21 16:07:13)
标签:

听课研课

德育心育

校本研究

生态课堂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12月20日上午,听了初一年谢老师一节语文课《寓言四则》,课后交流。
    1.课堂教学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四篇。
课文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任务、情节、形象来表达主题,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陋,或赞美人间真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想。课堂上,以“想象”这一手法贯穿过程,以表演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2.交流讨论
    (1)这节课学生表演了四个节目,主要时间都花在了表演上,会不会削弱对文本的阅读?
    对于
这个问题,授课者认为,她也曾经担心过。她认为,表演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上,但是这节课并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时间,光靠预习和老师在第一课时中简单的点拨是远远不够。根据学生个人喜好选择课文,那么他们对其他课文只是点到为止。就以《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来看,负责表演的两位同学可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有自己的体会,但其他的同学可能就是一知半解了。所以,表演前要加强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然后才可能更好地表演。这里就可能产生了矛盾,即阅读与表演时间的冲突,阅读时间多了,表演的机会就少了;表演的机会多了,阅读的时间则少了。所以,为了保证阅读有充分的时间,所以要砍掉表演的数量,即四个表演可保留一到两个。
    (2)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有一个片断是学生
复述《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其中学生杨某说:“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蹦,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有一个人来开导他。”教师问说:“最后成功了吗?”“他回答成功了。”学生随即坐下。其实这则寓言的概述,要体现引导者是如何开导的没有这个过程,表达是有缺陷的。所以,对学生的表达,要引导,既有肯定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并能及时弥补,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提升。
    (3)如何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文本思想的多元化?
    每则寓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概括《穿井得一人》主题,学生说不可以轻易听信谣言;概括《杞人忧天》主题,学生说不必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烦恼。不能说学生的分析有什么错误,但可以适当展开,开挖文本隐含的其他思想观点,这样的话,学生的多元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其实,许多寓言的主题具有多元性,如《杞人忧天》,也可以说概括成:对外在世界的恐惧往往是无知引起的。
    (4)课后有一个习题:“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尔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蜘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这个题目,可以演化为做学生思想和心理工作的方式。 
    从叙事心理学看,这种“改写”就是一种支线故事,即故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情节,产生新的结果,构建不同的意境,从而改变原来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思想工作和心理教育的好方法,可以在实践中去尝试。
    3.反思总结
   
 语文教学要落在文本上,轻视文本阅读和理解是缺少语文味的教学;要重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要以为逻辑逻辑思维训练只是理科的事,恰恰相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会从一个文本中归纳出不同的思想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