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研课:初一年《科学记数法》(二百四十六)
(2017-10-15 19:01:48)
标签:
听课研课
德育心育
问题教学
校本研究
教育
|
分类:
研究平台
|
10月12日,听初一年21班赵老师数学课《科学记数法》。课后,有一个交流,主要一个例题中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哪一种方法更科学?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一个大于10的数如何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教材有这样的例题:
102=100
103=1000
104=10000
教材得出的结论是: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几个0,10n表示的数是10 …0(有n个0)
教师依据教材例题进行改编,变为以下形式:
1000= 103
10000=104
100000=105
教师得出的结论当然跟教材一样。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教材的演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带幂的数字在前头,一个是带幂的数字在后面。那么,两种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呢?这是交流的第一个问题。
这必须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一个大于10的数。教材先出示科学记数的结果,然后指出其原数;教师先出示原数,再推出科学记数的数。从心理学角度看,显然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编写教材的专家们是基于何种考虑,“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路线,来一个孙悟空的“翻跟斗”,至今是百思不解。在教育界,许多专家有其高远的境界、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但为何如此设计案例,如果不方便在教材上说明,倒可以在教参上提示,然后专家似乎是“沉默”了,叫人难以窥知其中的“奥秘”了。这位教师可能也是不得其解,所以,对例题作一个方向性调整。这一点,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2.这个步骤能省略吗?
例题讲解后,从1000=103、10000=104、100000=105推出科学记数的幂的表示形式。这个推演过程似乎很自然,很顺畅,其实存在了一个思维步骤被省略了:
1000=101x101x101=103
10000=101x101x101x101=104
100000=101x101x101x101x101=105
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从表面上看,1000=103,幂指数3恰好是三个“0”,其实不是从几个零来判断幂指数的,而是从有多少个10相乘的。如果没有讲清楚,可以会引起一种认知上的误解。
“为什么教材省略了1000=101x101x101x这个步骤,你也省略呢?”在讨论中,我询问了吴老师。
“上节课,刚刚引入幂指数的概念,有一条的原理很重要:任何一位整数,它的幂指数都是1。想说,这个道理很简单,不无须再重现了。”她解释说,显得很轻松。
但是,任何一位整数,它的幂指数都是1,这并不能推出1000=103,这恰恰相反,需要从这个原理出发,推出1000=101x101x101,然后才得出103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忽视了这一步骤的显现呢?我们不能因为其原理简单就可以省略,有些知识原理简单,但运用原理解决问题却不是那么简单,甚至是复杂的。所以,要引入新知识时,必须引出相应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才有一个连接;有了知识的连接,学生的才有可能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达成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3.问题讨论后有怎样的心得?
有了问题需要讨论,需要研究。对于这节课的探讨,赵老师有一个教学反思,她说:“讲概念课时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要分析学习这个新的概念时需要用到哪些旧的知识,将学生要用到的旧知识复习一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可以根据已有知识来巧设问题,将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的知识上,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体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