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初一年《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二百四十四)

(2017-10-11 19:51:17)
标签:

德育心育

听课研课

校本研究

问题教学

教育

分类: 研究平台
    昨天,听初一年23班尤老师历史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他是一位刚毕业的学生,在中学教育来说,是一位“新兵”。课后交流了两个问题。
    1.关于历史故事的讲述
    教学情景:预备铃声响后,只见一个学生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时间大约3分钟。故事讲述完毕,教师作了点评,并参与学生意见,给打了一个成绩“A”。
    问题讨论:学生讲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要提高活动质量,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可以讲什么故事?二是怎样讲好故事?三是如何评价?
    根据尤老师的回馈,他说,他在晋江一所初中校实习时,发现有的老师上课前让学生讲历史故事,觉得效果不错,就“拿来”。他的做法是,每节课让一位学生上台讲术历史故事,这个故事的取材范围是课本的所截取的历史跨度
时间,讲述的时间3-5分钟。
    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其一,可以把故事的取材跟课堂教学的文本结合起来,只限定于当堂的教材内容。这就需要一个长安排,每课一个学生讲述,给学生确定的章节,一个学期或学年下来,每个学生都享有上台的机会。学生讲述了本节的故事,可以是文本内的,也可以是文本外的,但都跟这课的知识相关,这样,学生讲述的故事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其二,故事时间要明确时间,最好是2-3分钟,不宜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准备故事,要用笔整理下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不要拿着材料、看着材料朗读。可要求学生脱稿演讲,这样培养学生演讲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三,对学生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提出底线要求:大声讲述,能让全班学生听清楚讲什么,否则就失去了历史故事演讲的目的。这节课那位学生的历史故事讲述音量过小,后座同学几乎不清楚讲些什么。
    要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得找到好的办法,并不断坚持,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活动。
    2.关于历史文本的阅读
    教学情景:完成了“军事——战国七雄”这个专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专题学习:“政治——商鞅变法”。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给出了阅读的提示:1.背景,2.目的,3.时间,4.支持者,5.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上5点去阅读和理解课文。过了两、三分钟后,教师讲述了商鞅变化的内容,并间插了几个历史小故事,如“立木为信”等。
    问题关于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等,课本的是这样表述的:“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讨论:阅读理解文本中的背景、目的、时间等,是阅读一个重要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既然给学生提出了阅读的提示,要注意背景、目的、时间等,就要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比如商鞅变化的“背景”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目的是“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是公元前356年等。这样就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如果能再进一层,不给学生提示“背景”“目的”“时间”之类的东西,而是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本,那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了。
    当然,这一训练需要一个过程。

    3.关于交流的小结
    无论是学生的历史故事的讲述,还是历史文本的阅读,都是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讲有讲道,读有读道,关键是能让学生生动地讲、主动地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