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窗叶:《尊重孩子心中的“城池”》(三百一十七)
(2017-06-02 15:50:45)
标签:
大家名著
德育心育
读书阅报
教育
哲学思考
|
分类:
阅读书签
|
今天,读《人民日报》刊载的向贤彪《尊重孩子心中的“城池”》,收获不少,告诫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其中一个故事,却有另一番的意义:
“一次活动彩排间隙,有记者采访一位孝心少年:‘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你们姐弟为什么要学跳国标舞?’少年说:‘一是可以锻炼节奏感,二是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多么朴实的回答!但经过老师指导,答案变了:‘跳舞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美。’”
同一件跳舞的事,前后有不同的认识,一个是可以锻炼节奏感和挣钱补贴家用,一个是感受到艺术的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视野,不同的思想境界,其间犹如南北之别、天地之差。这个故事可以给人许多联想和思考。
第一,人的认知不同。于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客观存在的,就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这么一则故事:三位泥匠正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一个说是“砌砖”,一个说是“赚钱”,而第三个却:“我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位工匠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才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不少人从这个故事得出一个积极的主题:人活着就要有远大的目标,生活要有高远的理想。但是,从生活中来看,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的环境不同、见识不一,所以他们的对事物的判断相异,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第二,人的认知需要提升。人在日子里生活,在生活里过日子,对生活的意义却不一定理解,或是不理解,甚至是扭曲。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需要对生活进行透视、反思和省悟。而这个反省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体悟的过程。我相信,上面引述的泥匠故事,那个说“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的人,也曾经走“砌砌”和“赚钱”的坎,只是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这浅层的认识,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地。但是,如果没有认知的提升,他可能仍然徘徊于“砌砖”或“赚钱”的原地。我更相信,那位有理想的泥匠,他也绝非不会去嘲笑他的那两位同行,说他们平淡、庸俗,因为他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我们可以从这一则泥匠的故事中寻得有价值的主题,但我们绝不可去贬低那两个“砌砖”和“赚钱”之说的泥匠,因为他们真实和自由的表达,只是他们的认知水平需要提高而已。
第三,认知的提升是生活的反思。人活在世上,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与自然,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思想水平,提高道德境界,这就是“教育”。教育是认知的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一旦脱离生活,就丧失了教育的根基,成了水上浮萍,飘忽不定。上例中,那个有理想的泥匠,他的对生活的理解,对行业的认识,正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又高于自己的生活。离开了“泥匠”这个工作,他的提升就可能成了无源之水。教育往往落入一种“说教”的俗套,由教育者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把自己所谓的“正确”观点和结论告知受教育者,企图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准,却往往受到抵制和反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说动机出偏差,不是说观点不正确,只是说方法出了问题,教育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生活,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经验,所以他们就“闭门谢客”。
人的生活追求价值,追求幸福,就要寻找生活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但是,教育要回归生活,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提升自我思想和道德的视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