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平行线的判定(二百一十四)

(2016-12-21 16:04:54)
标签:

教育

听课研课

校本研究

生态课堂

问题教学

分类: 研究平台
  今天上午,听林老师初一年7班数学课:平行线的综合运用。在坐在教室的一个过道上,右边是一个姓庄的女生,她有一本出版物《纠错本》。
  1.课堂情景
  教师讲授了一个平行线例题后,便让学生练习。题目如下:
  如图,∠1=115°∠3=65°那么,图中哪
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http://s14/mw690/001j47Snzy77mzZUpC54d&690  学生练习,且调板,然后教师讲评:
  ∵∠1=115°
  ∴∠FCD=65°
  ∵∠3=65°
  ∴AB∥M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15°
  ∴∠GEB=65°
  ∴GE∥H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尔后,教师总结说:判定两条平行线,解题思路可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课堂上教师这样总结是对的;但如果从解题的思路来说,却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在解题时,起始阶段根本就不可能考虑运用那一种“角”,是同位角,内错角,还是同旁内角,而是寻找已知角与未知角的关系,如
∠1跟FCD没有内在的关系,到通过已知的∠1进行转换,求得∠FCD=65°,然后才能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所以,总结解题的方法应当是从已知条件或是未知所求进行转换,这才是方法,才是数学的思维。林老师同意了我的看法。
  2.课堂情景
  坐在我一位姓庄的学生身边,她手中有一本《纠错本》,是出版物。纠错本划分两个栏目,左边是小栏目,包括科目、章节和知识点(重点);右边是包括错题和正解。学生很听话,把刚才的以上那个练习题抄入纠错本。
  在交流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设立纠错本?让学生重新更正是一个重要理由,但仅此是不够的,其目的至少还有两个:一是学生能说明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二是总结出解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整理错题时,才能基于错题,又高于错题,否则就可能是为了纠错而纠错,并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纠正了一个错题,同类型的题目还是错误。这样看来,纠错本栏目设置不尽科学和合理,可以进一步改进:让学生分析错误所在,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林老师赞同我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