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研课: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百九十二)

(2016-09-19 16:00:03)
标签:

德育心育

教育

听课研课

校本研究

生态课堂

分类: 研究平台

  今天上午第2节,听了华侨中学初二年16班张老师数学课《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课后交流,主题是:如何把课讲清楚些,学生听明白些。这说起来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教育的事情,似乎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交流的内容是围绕一道题展开的。http://s8/mw690/001j47Snzy74YbLAbgr97&690(一百九十二)" TITLE="听课研课: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百九十二)" />

  张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一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题目后,讲述说:把第一个多项式的“X”先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X”,再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3”,并画出“X”①②指示线;把第一个多项式的“-4”先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X”,再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3”,并画出“—4”①②指示线。讲述和画线完毕,就在黑板上列出解题步骤,直到得出答案。
  这是典型的传统的讲授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受到了教育界的质疑,甚至批判,但教师却是“一往情深”,执着于这种教学方法。其原因种种,得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学研究总得面对现实,既然讲授法不能消除,那么可应当成为校本研究的一个对象或内容,既研究讲什么,怎么讲,讲得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同一个内容,同一个课堂,同一个教师,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是不相同的。这里有理念的问题,有方法的问题,有过程的问题,而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要盯着课堂,研究课堂,才能“接地气”,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能力。
  之所以关注教师讲述中的解题构思,是因为在听课时,学生在做练习时,有不少学生拿着笔,看着题目发呆。老师布置的题目,跟黑板上这道题目相类相似,他们就是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或者说寻不到切入点。
  “不会做。”我在过道上看几位学生做题,低声问说。
  “不知道怎么做。”有个学生摇了摇头说。
  学生不知道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第三步就无从谈起了。我对张老师说:“讲清楚第一步,看来是问题的关键。为了能把第一步说清楚,建议讲授时,先讲第一个多项式的‘X’乘以以第二个多项式的‘X’,再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3’,并只画出‘X①②指示线,其他的先不讲述,把步骤列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以第一个多项式的‘-4’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X’,再乘以第二个多项式的‘+3’,并画出‘-4’①②指示线。这样,层次可能会更清晰一点,学生可能更容易明白。”
  “合起来一起讲跟分开讲有区别吗?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张老师看来有疑虑,她把课堂时间看作像黄金一样珍贵。
  “有区别,区别是逻辑层次更清楚;不会浪费时间,只是在结构上作稍微的调整;况且,如果多花一点时间,能让学生听得更明白,也是值得的。”我肯定地说。
  我解释后,张老师基本上同意我的观点,说其间有一个停顿,学生可能会更明白。
  讲授知识内容,这里有一个顺序问题,什么内容先讲,什么内容后讲,看起来是个结构问题,但实质是关系到人的认知问题。集合讲述,知识容量大,后进生不容易理解;分层讲述,知识量减少,他们更容易接受。
  跟张老师的交流,还涉及了比喻的问题,即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展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