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一座攀登不止的山峰
(2016-09-07 09:50:15)
标签:
教育管理文化故事校本研究德育心育教育 |
分类: 研究平台 |
晋江一中、华侨中学走过3年联合办学之路系列报道⑦
学科竞赛:一座攀登不止的山峰
本报记者陈海勇
三年来,晋江一中、华侨中学联合办学坚持以培养“四特生”为教学目标,这“四特生”是: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长生和特定层次生。教学工作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体,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自信:攀登学科竞赛这座大山
晋江一中2009年秋季复办初中。晋江一中把教育使命担在肩上,把自信装在胸中,用行动写在大地,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攀登学科竞赛这座山峰,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晋江一中由于当年的初中停办多年,学科竞赛中断,资料匮乏,一切从零做起。2009年11月,成立以陈志谦、黄马庆、陈小平、林朝辉、蔡娇如为主体的竞赛辅导小组。在组建竞赛小组的会上,陈燎原校长说:“我们要有一颗自信的心,不怕挫折,不畏失败,参加比赛并不一定能得奖,但这种经历是我们精神的财富。”2010年春季举办校级“石鼓杯”数学竞赛,开启了竞赛之旅。初中复办第一届,二年级学生王少军获得福建省三等奖,陈嘉琳荣获泉州一等奖,郑垄钢荣获晋江市三等奖的成绩。初中毕业,他们以晋江市中考前十名考入了本校高中部学习。初中复办三年后高考,郑垄钢以理科晋江第一名的考入清华大学,王少军、陈嘉琳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自信无以谋未来。晋江一中初中部副主任姚庆新说,学科竞赛这种自信的精神,在两校联合办学中得以传承,成为全体师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付出:汗水洒满了一路登山的脚印
登临高山,需从低处开始,一步步攀登,永不停歇。守不住寂寞,流不得汗水,只能在山脚下犹豫,或者在半山处徘徊。
初中2016年届是晋江一中、华侨中学联合办学招生第一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竞赛活动有序地开展着。到了初三年,一边是繁重的中考总复习,一边是繁忙的竞赛辅导,但参加竞赛辅导的老师没有一个叫声“辛苦”喊一声“累”。庄贵容老师辅导数学竞赛,经常为了备一节课,几乎没有假期假日,连中午休息时间也用上。有一天,她的父亲病危住院,她到医院看护,可太阳落下,路灯亮起来时,她就起身离开,心里默默地告诉说父亲说:“对不起,我得走了,因为学校学生在等着我上竞赛辅导课。”像这样献身于“大家”的又何尝她一人呢?数学教研组的许清海、陈维哲、黄马庆等老师,物理教研组的钟彬伟、赵巧灵、曾庆标等老师,英语教研组的蔡秀敏、林琳、王丽明等老师,他们的汗水洒满了一路登山的脚印。
有付出,有汗水,就有回报。两校初中2016年届,福建省初中数学竞赛,获得省二、三等奖3人;“向阳杯”初中应用物理竞赛,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8人;第十四届“21世纪·新东方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省一、二、三等奖8人,一人进入全国决赛,获得三等奖。
█收获:登山不仅仅是观赏风景
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说:“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心平气和”是一种收获,一种精神的收获,一种境界的收获,这犹如登山,不仅仅是观赏风景。
2016年1月底,寒假刚开始,晋江一中、华侨中学初中2014年级二年级便组织数学竞赛自主学习。由于网上订购的竞赛教材未能及时送达,同学们手中只有一本竞赛教材。初二年8班刘亚洲同学就建了个“数学竞赛QQ群”,每天将题目一一拍照上传,让班级里报名参赛的13位同学及时学习。他们如期参加竞赛,有几位同学取得好成绩,刘亚洲同学没有获奖,但他高兴地说:“能为同学做点事,我很高兴。”
晋江一中副校长郑志雄说:“竞赛不管成功与否,我们都有收获,那是因为已经磨炼了自己的心志,提升了自我的品质。”
晋江市教育局副局长肖金鎗说,学科竞赛能满足部分优秀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学科竞赛又不仅仅是比赛,更重要的是锤炼人的思想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