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发言:2016年教育教学研讨会发言点评(一百七十四)

(2016-08-26 16:02:00)
标签:

德育心育

教育

校本研究

问题教学

专题发言

分类: 研究平台

2016年晋江一中、华侨中学论文交流会点评


l邓老师《勇气》和陈老师《纸盒》
    《勇气》和《纸盒》的共同主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2006年以来,学校倡导“问题教学”,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直停留于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这个层面上。当然,问题教学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但也可以是学生的提问,二者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初中语文组林艳老师这方面比较有研究。两校初中从2014年秋季至今,用了两个学年,有8位老师主动站出来,作了尝试,包括今天发言的这两位老师。我们希望全体老师学生提问或质疑方面,能有所作为。
    那么,问题教学除了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外,还有其他第三种方法吗?这点,在点评郑东明的论文时,我还会说明。
l陈老师《用爱探索数学之美》
    论文比较系统地阐述数学的价值观:培育数学的价值、创新数学思维、丰富数学文化、探索数学之美,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除“系统”之外,这篇论文还有一个特点是实例是校本的,自我的或是同事的,因而显得真实和亲切。
    但是,在求证的问题上,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事例能证明观点。陈老师以杨老师在教学公开周里上了一节关于“勾股定理”的复习课为来证明。论文说,这节课,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测量旗杆高度”入手,善于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问题是,这能说明这是“探索数学之美”吗?而说明的只是数学来源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修改的方法有两个,要么修改观点,要么更换事例。
l孙老师《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的哲学实践》
    本文着眼于地理学科四个核心素养展开课堂实践与研究: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论文最大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校本性和实践性,给人一种新近感和说服力。
    提出两个意见供参考:
    其一,标题“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的哲学实践”说的是,从核心概念开始,最终落到的实处是核心素养。论文重点说的是教师如何抓住核心概念,选取怎样的教学资源来明确教学的主体内容。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个过程,要有方法。离开具体方法和过程,就难以说明是怎样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比如,这个方法可能是采用讲授法,为什么运用讲授法;可能采用问题法,为什么运用问题法?可能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这就回答地理教学如何实施核心素养。
    其二,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论文的论述不可能大而全,只能择其一,甚至是其一中的一个小点来阐述,才可能把问题说清楚,否则就可能是蜻蜓点水,停留在表层上,难以深入进去。
l苏老师《哲学中整合课本文本,快乐中学习英语被动语态》
   
这是一篇应用哲学思维方的“主要矛盾说”来进行被动语态的教学。这个立论应当说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4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论文中,教师是这样表述的:“老师因势利导,大胆整合课文,促进学生这个内因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寻找主要知识点,老师归纳总结,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被动语态,并大胆的表达出来。”
   
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却被高度概括了,或者说被简化了,存在了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说这4个问题是被动语态的主要矛盾?
   
第二,学生在是怎样带着问题去寻找主要知识点的?也就是怎样去寻找主要矛盾的?会出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第三,老师是怎样归纳的?有没有可能让学生来解决?
   
第四,学生是怎样表达的?即主要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由于过程的展现不充分(不足80字),被动语态的解决过程被虚化,或者被抽象化,不能令人非常信服地应用“主要矛盾说”来解决被动语态的问题。如果说,这篇论文需要修改的话,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l庄老师《生活需要有诗意》
   
哲学是发展的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有几次重大的范式转向,其中有三个转向是革命性的:一个是由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哲学,一个是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转向当代的语言学哲学,一个是从当代的语言学转向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哲学认为,无论是研究存在还是研究意识,都必须首先明确阐述这些概念的语言的意义;哲学的重大任务就是分析语言,阐明词语和语句的意义,一旦澄清了语言,哲学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庄老师的作文批改,着眼于什么是诗意生活和为什么要诗意生活,究其底是用语言学的哲学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她不一定是学了语言学哲学,可能是一种经验性行为。
   
但是,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任何的哲学范式的转换,只是形成新的哲学流派,并否认或抛弃另一个哲学体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任何学术研究和实践,不可能以一家的哲学流派来统领一切,一根棍子打不了天下。但不同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可能以一个为主,其他为辅,或者是综合应用。
l王老师《改变,从关注开始》
    关注学生,跟学生交往,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话题,也是研究的课题。这篇故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跟学生交往的过程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看来,这种关注和交往,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喜欢凤凰台一个节目《鲁豫有约:讲出你的故事》。关注学生,跟学生交往,走进学生内心,一个好办法是像这个电视节目一样,让学生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故事,然后一起分析,这个经历或故事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这就是理性归纳,从感性活动到理性的概括,在认知上是一个提升。在实际的交流中,学生的归纳往往是肤浅的,表层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我们说,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成长资源,跟学生交流,就要利用学生的经历来教育他自己,即让学生的经历成为他真正的成长资源。
l
郑老师《深度挖掘——竞赛辅导的一次哲思践行》
    这是一篇很有思维深度的论文。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中学文本中的习题,特别是理科文本的习题,都是抽象问题,而不是原始问题。那么什么是原始问题呢?什么是抽象问题?看看郑老师论文开关的一段材料:他的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若干块长短不一的长方体积木(宽度、厚度一致),如何排列,可组成外围周长最大的图形?——这是原始问题,生活中的原始问题。
    他把这个问题拿来跟计算机竞赛辅导的
选手们做作业,提出这样的问题: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若干张纸片,要求并排在一起,使其外周长最大。

    他设定:高度分别为1、2、3、4,如图(a),周长为16,而图(b)的周长为20。可证明没有比20 更大的周长存在。——这是抽象问题,对生活的原始问题进行抽象,给出数据、条件,然后求出问题的答案。
   
习题中的“条件假设”和“求知”部分是对生活问题的概括,转换成有数据的题目,本来应当由郑老师的孩子去思考的,却由郑老师代劳了。所以,生活中的原始问题进入课本,经过教材编写抽象后,进行编题,就遮蔽了原始问题中的条件,变成了量化的可代运算或操作的程序性作业。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生活中的原始问题,学生面对的不是原汁原味的问题,而是经过教材编写者加工后的题目。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解决生活中的原始问题,必须走两步,一步是转换成题目,一个是解题。学生完成的仅仅是解题。就二者相比较而言,编题的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解题,因为这学科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生活化的原始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就是所说的第三种问题教学的题型。
   
无论哪个学科,只要是生活,就有原始问题。比如,物理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人在弯曲的跑道上跑步时会倾斜一定角度,问当倾角多大时才能使人既能转过弯又不会倾倒?这是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但这个问题一旦进入了文本,却成了清晰地展现各种相关的因素,并设定了常量,比如:设定人的质量,质心,质心到触地点距离;还有重力,支持力,摩擦力,速度,半径,倾角等等。关注原始问题,可能是问题教学未来发展一个方向。
   
以上是我对8位老师论文交流的点评。仅一家之见,仅供参考。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