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华侨中学王老师于初三年2班一节语文课《诗词五首》。这节课,上了《使至塞上》、《夜泊秦淮》、《无题》等三首。课后,跟老师交流,重点是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如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一唐代的边塞诗。王老师教学运用的比较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教学环节如下:一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二是让学生集体朗诵;三是教介绍作者作品;四是解释诗内容;五是名句赏析。在跟王老师交流时,侧重于第四和第五个环节。
一、课堂记录
1.内容解释
教师给这个教学起了一个好听的标题叫“读懂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的意义,并作如下板书:
首联:出使的原因和经过;颔联:边塞的情势。颈联: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尾联:到达边塞。
接着,教师在投影幕上打出了字幕,似是总结: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广大无垠,黄河横贯其间。“落日圆”的“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分析说,“孤”,显示出烟火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圆”,给人一种,却给人以苍茫的感觉。
二、交流讨论
这节课以教师教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比较沉闷,少了点生气。在交流时,我很平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她说诗歌教学比较难。
1.问题教学。这是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问题教学跟传统的讲授法不同,其核心是把文本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首诗歌,不在于你教师讲多少,而在于如何设置几个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去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而这节课,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教师占用了,学生只有“听”的义务,没有思考与表达的权利。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2.课文分析。这是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语文教学离不开课文分析或是文本分析,根据语文的特点,究其底,课文分析实质上是语言分析。语言分析方法可能很多,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要结合语境;离开语境,语言就成了一个没有系统的语言“碎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我们可以根据问题教学的思路和语言的语境的特点,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孤烟”,烟是烽火台燃起的的浓烟,作者为什么要写烟火?为什么说是“孤”且“直”?
答:当年边塞战事频发,而王维出使边塞是慰问将士的,写烟火可以渲染战事的气氛;在诗歌的结构上,照应了最后一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没有遇上将官,侦察兵告诉说,首将正在前方打仗。“孤”字,孤零,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也衬托了大漠的广大。“直”字,笔直,有一种挺拔的力量,也隐含了大漠的寂寥。
(2)为什么把黄河称为“长河”?一个“圆”字给人怎样的感觉?
答: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因为大漠浩瀚无边,视野开阔,作者可以极目远眺,“长”既真实地描写了黄河的气势的磅礴,也衬托了大漠的浩大。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是白色。红色的太阳更具鲜艳,感觉更大。当时,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头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