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心理活动三张照片(十五)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学生犯错误,他提出写犯错误心理活动说明书,运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
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
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边怎样交战;
第三张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魏书生的班级上自习课是不允许说话的。但有位后转到班级的同学不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不由自主地询问左右隔壁,一出声就被班长发现了,班长走到他面前,也不说话,只是伸出五个指头示意,他一看便明白了,意思是500字的说明书。
他写道:“今天自习课,我做物理习题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来解法,便想:向同桌请教吧!这时好思想提醒我:不行,这个班自习课不说话,不让出声问问题。坏思想说:不要紧,老师不在,干部又没注意,小点声不就行了吗!好思想干着急也管不住坏毛病。”“坏毛病果然指挥我张开嘴巴,悄悄打听同桌这道题怎么做。同桌开头不愿理我,好思想趁机说:停止吧!别问了!坏毛病不甘心,缠着同桌弄得人家不好意思,只好用笔给我写怎样解,我又看不懂,就又问。这时好思想说:算了吧,别问了,下课再说吧,再不停下来,老师来了,班长该注意咱了。可坏毛病正在劲头上,哪里停得住,说:不要紧,再问一问,问题就快弄清了。”“正在这时,我的行为被班长发现了,他走过来,向我伸出5个手指头,好思想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让写500字的说明书,便说:看看,上课说话,干扰同学自习,你问的那位同学学习计划被打乱了,自己还受到了惩罚。坏毛病说:有什么办法,这次挨罚就挨罚吧,下次不再问就是了。”写到这儿还不够500字,怎么办?便进一步分析了自己的坏毛病是在什么时候、怎样一个环境中形成的。
如果我们运用埃利斯和贝克“ABC模式”来分析这一心理活动说明书,那么符合不符合这一心理发展规律呢?下面试作分析。
A.不好事情:今天,我做物理作业,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来解法,便想问左右隔壁。我的行为被班长班长发现了,他走过来,向我伸出5个手指头,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让写500字的说明书。
B.想法:不要紧,老师不在,干部又没注意,小点声不就行了吗!不要紧,再问一问,问题就快弄清了
C.后果:有什么办法,这次挨罚就挨罚吧,下次不再问就是了。
那么,这种想法是永久性,还是暂时性想法?是普遍性想法,还是特殊性想法?是内在性想法,还是外在性想法?
永久性想法,指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的;暂时性想法,指事情的起因是可改变的或是过渡的。这个学生的想法是永久性的,他是新转入的学生,养成了习惯,今天会违反纪律,明天还可能由于相同的起因而违反纪律。
普遍性想法,指事情的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特殊性想法,指事情的起因只会影响特定的情况。这个学生的想法是普遍性想法,今天因物理作业违反纪律,还可能由于相同的原因,自习课去问其他学科作业。
内在化想法,指事情的起因就是自己;而外在化想法,指事情的起因是其他人或是其他情况。这个学生的想法是内在化想法,是因自己的错误认识导致的,认为“不要紧,老师不在,干部又没注意,小点声不就行了吗”!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想法是存有侥幸的念头,拿规章制度作儿戏,所以他的“后果”是“有什么办法,这次挨罚就挨罚吧,下次不再问就是了”,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怨气,但可以看出对于遭受到的责罚是勉为其难的,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如果错误认识没有得到根本的纠正,那么他再犯第二次错误就在所难免了。
魏书生从三张心理活动照片角度去分析心理活动过程,而“ABC模式”从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去分析心理问题,其实只是思维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所说的,“学习以新的视角来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