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儿童游戏通论》(九)

(2010-06-10 21:52:15)
标签:

读书阅报

德育心育

人生体验

大家名著

教育

分类: 阅读书签

http://s7/middle/4765ff37x88ad5a7993a6&690
读《儿童游戏通论》(九)

    本书是刘焱在多年来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新著.书名题为儿童游戏通论》,是试图把儿童游戏置于社会文化、儿童发展和教育学的多维视野下,综合运用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游戏和儿童发展、儿童游戏和学前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以期建立一个视野比较广阔、内容比较全面、既注重理论研究、又关注教育实践的儿童游戏理论新体系。下面是学习第二章《对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点学习体会。
    儿童为什么游戏?游戏有什么价值?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总的说来,大致有:德国席勒“剩余精力”说、德国格鲁斯“前练习”说、美国霍尔“复演”说、德国拉察鲁斯“松弛”说,还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说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他认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自我是社会化的本能,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在社会规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在人格的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的我,自我是心理社会的我,超我是道德理想的我。这三个“我”,各自追寻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最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发生对抗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用这个人格说来观察儿童游戏,可以解析不少道理。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积累处理困难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在家里,母亲不允许他吃糖,可以在游戏中心情地“吃”糖;在大人面前不敢发泄的情绪,可以在游戏中得以渲泄。由此可见,游戏成为早期人格建构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愿望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但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儿童游戏中那种“做饭”、“嫁娶”等生活片断出出现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在游戏中,找到人快乐,得到了满足。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出发点。那么,如何解释以下一种儿童游戏现象?医生给幼儿看病打针,他感到非常害怕和痛苦。他把这种痛苦的体验变成游戏:他自己成了医生,通过对第三者,伙伴或玩具看病打针。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重复”,实际上是“唯乐原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对医生施加报复,于是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在一个替身的身上,为自己报了仇,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强迫重复”的出现是儿童“自我”的人格结构不完善的表现。儿童就是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的。
    总之,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生活”。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现实生活的还应和不适应交换过程中,提供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