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泥砖与镜子

(2015-02-04 12:10:58)
标签:

杂谈

 

    著名导演EbrahimGolestanb.1922)被称为“伊朗电影的雄狮”,他的作品几乎已与观众隔绝四十多年。除了法国电影资料馆,芝加哥大学大约是海外唯一收藏其作品35毫米胶片之处,因他于八十年代的捐赠。教授汤姆·甘宁特放映他的《泥砖与镜子》(The Brick and theMirror1965),伊朗电影杰作,发“伊朗新浪潮”先声。一位出租车司机在德黑兰的夜色中发现一位妇女放了个婴儿在他的后座,于是之后的二十四小时,一切都围绕婴儿的去留及个体的困境展开……幽闭空间,被监视的恐惧,彼此的失去信任,疲惫与焦虑,都在跳接、运动镜头及声音构造的画外空间弥漫。人们常惊异于影片风格的混杂,黑白影像与日常生活及危机主线令人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又有不稳定的超现实、象征、表现主义色彩;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疏离孤独,亦不失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温暖;有诗意,压抑,古怪,也有戏谑嘲讽。会令人联想到安东尼奥尼的《夜》与《蚀》。

    如六十年代很多知识分子导演一样,Golestan是出身富庶的激进左派,1967年移师英国。他是作家、美国文学(如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的波斯语译者。五十年代起作者,美、英多家电视公司拍素材,也曾为石油公司拍片。拍摄《泥砖与镜子》时,提前一天写对白,留出时间排演。他与伊朗著名女诗人Forough Farrokhzad1935-1967)惊世骇俗的罗曼史常被提及。他监制了后者伟大的纪录片《黑房子》(The House Is Black19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