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忙于法语课、displacement课和为未完成的论文作research,看片不多,辜负了那些要来此找影片信息的客人。偶会遇到看我blog的朋友,不由惭愧,浪费他们的时间。国内教授杨老师的学生羡慕我在此读书好生惬意,终日party会友看电影听音乐……自家苦处,或理论学习心得,写字时竟全部自动屏蔽。写字于我,大约成了一种therapy
and entertainment……
http://www.dvdbeaver.com/film/DVDReviews20/a%20Zhang%20Ke%20Jia%20The%20World%20Shijie%20DVD%20Review/Title%20Cap.jpg
因在东亚中心放映中国当代电影,重看李杨《盲井》、王小帅《二弟》和贾樟柯《世界》。尤甚爱后两者,禁得起被反复观看的电影,因其不可明言的丰富性。
教授Tom Gunning在他的“methods and issues of cinema
studies”课上将《世界》纳入课表,结合梅洛庞蒂“phenomenology”(现象学)理论探讨。
《世界》面世之初,在国内饱受诟病,其实是非常丰富多义的作品。如今看来,控制的痕迹比《三峡好人》要淡些,生活质感也更丰厚,大约与贾樟柯自己及举目可见各阶层“北漂”族状态和经验更接近。贾樟柯对于选择影片空间背景非常敏感聪明(除了《世界》,还包括《三峡好人》和《24城记》)。世界公园的人为奇幻空间(其中的performance与masquerade)与真实挣扎;漂泊、旅行(山西,蒙古,俄罗斯,法国);承载人类身体移动的工具(马,电梯,火车,飞机,自行车,长途汽车,公共汽车,小巴士,被提到的船,公园内的轨道车,动画中的飞行)……带来的行动的自由感与被囚禁感;语言与交流的无能或不必(俄语与中文,普通话与山西/温州方言;《三峡好人》中也有类似设置,当地旅馆老人与三明的交流障碍)……都是值得不断研究和阐释的话题。
中有两场景,每看必眼睛发热。一为Anna与赵小桃在某KTV卫生间再次相逢;二为“二姑娘”的父亲如装三块砖一样,将三摞钱装进内衣,轻轻按一下,眼泪落下来。
http://www.dvdbeaver.com/film/DVDReviews20/a%20Zhang%20Ke%20Jia%20The%20World%20Shijie%20DVD%20Review/poster2%20Zhang%20Ke%20Jia%20The%20World%20Shijie%20.jpg
早晨听NPR,一位美国独立导演说,愿意保持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因为离真实生活更近,有更真切和诚实的体验……
《二弟》,个人认为王小帅最好的作品之一。另一部印象不错的是《极度寒冷》。无论是否有些pretentious,片中“气场”很对,有奇妙aura。《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和《左右》则失去那层微妙的暧昧感,黑白分明而少灵性。但《二弟》得到的attention最少,实在是影片命运不济(影片如人,有时运气并非不重要),须我等大力promote。
王小帅与贾樟柯惺惺相惜。王出现在贾的《世界》里演追逐年轻女子的中年商人;在《二弟》中出演小男孩阿姨的Wang
Yiqun在此扮演温州裁缝廖阿群。
http://www.dcvblogs.com/pham-ngu/drifters2.jpg
同样禁看的是章明的《巫山云雨》,又看出许多新元素。单说剪接(跳切,打破单一时空束缚等,如麦强与马兵坐着谈话穿插他准备游泳到对岸场景),有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遗风,如戈达尔的《轻蔑》和瓦尔达的“Cleo
from 5 to
7”,打破时空连贯性,与一元、单向的时态游戏,多个时态(现在、过去和未来,回忆、想象或期待)同时出现,或并无明确区分。“Cleo
from 5 to 7”中Cleo下楼时剪接方式,令人想起杜尚绘画《下楼的女人》,后者试图在一幅静态绘画中表现某段连贯时间的运动,前者在剪接中回应这种企图。单说“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剪接方式,就可成一篇大论文。

《巫山云雨》编剧为朱文,对这部电影的uncanny气氛的创造功劳不小,不过是男权中心的作家,对女性的不尊重以一种隐晦方式体现出来,女性作为欲望客体(自丽丽和女性被马兵对待的方式:“可以随便搞”)或成为男性想象和构造的所谓“欲望的主体”(如着力表现陈青被压抑的欲望,似在渴望奇遇和被“搞”,“幻听”和两人的神秘联系掩盖这种性别偏见;连花衬衫男人有性侵犯暗示的侮辱都几乎成为flirt)。
有时被问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有哪些,此时深得我心的有王全安,张律和郑大圣。郑大圣不但见识广阔,且文采飞扬,每使我读他不多见的文字便有折服之感。我说他若改行当作家,会令多少真真假假的作家们失色。他在为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作后期,有很多影的视觉游戏,学实验电影出身的他,当会令我惊叹。由Ryan帮忙,帮他校正完英文字幕。不是有趣的剧本,导演手法上当大可期待。
http://www.canyoncinema.com/S/Solomon_Snowman.JPG
美国实验片导演Phil
Solomon来访放映交流,对胶片动很多手脚,制造出奇异质感。对其中“The Exquisite
Hour”一部印象深刻,从前也曾看过。
http://www.onetonnemusic.com/mt-static/archives/The_Mountain_Goats.jpg
与肖铁、梁栋同去“The Mountain
Goats”演唱会,号称indie
rock。发现我已老,欣赏不得摇滚了,无论是否“indie”,还是听听弦乐四重奏或钢琴独奏之类更沉醉。周围的年轻人们大喊:“No
Children!”是在点歌。Youtube上可以听到他们的音乐,似乎网上听更好听,不知是否现场音响太噪了。像何勇的《垃圾场》那样的音乐,现场的倒是比录音棚里的更恰当。
听古典音乐会两场。学作曲的Dylan与我在balcony听pacific
quartet演奏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奏的与听的,皆如痴如醉。他可自音乐中听出quotation,我尚无此本领,只能看出电影里的quotation——需要对音乐和电影作品和历史有更多了解。Dylan郁郁不乐,为cheer him
up,请他家里喝酒,并郭女生和梁同学。次日写信来说:“A
life of creating art is very difficult. But I know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for me, and I'm very lucky to have supportive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