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神女青春之歌 |
1.吴永刚,《神女》(1934,主演:阮玲玉)。若干年前在电影学院陆弘石老师的“中国电影”课看过。此次再看两遍,深为其电影语言及阮玲玉表演的成熟微妙叹服。同去的施女生、夏同学、法国邻居Maxime也赞叹不已。《神女》在西方的受欢迎,与吴永刚深受当时西方电影影响,高明使用了叙述集中的“母性情节剧”模式和系统的拍摄(一场景的多层次分切镜头)、剪辑技巧(如格里菲斯式的交叉剪接制造悬念)关系密切,阮玲玉的表演也叹为观止,使得西方学者将她与默片时期的玛琳·黛德莉和葛丽泰·嘉宝相提并论。而影片上映数月后阮玲玉的自杀,则为此片增添另一层虚构世界内外的色彩。《神女》在道德、女性问题上尚非常保守,尽管有揭示黑暗社会的意思,据导演吴永刚所言,有当年国民党号召“新生活运动”,电影审查严格有关。此片令我想起瑞典导演Victor Sjöström(1879-1960)1913年拍摄的经典电影“Ingeborg Holm”,如女性情节剧模式、克制的影像语言、倚重女演员的表演(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http://www.njbg.com.cn/paper/xwgz/W020050617493450624179.jpg
3.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Touch of Evil”(1958)。据说是最后一部“film noir”。窃听那段,怀疑影响到科波拉电影《对话》(The Conversation)。
http://pequenoscinerastas.files.wordpress.com/2007/07/300px-touchofevil.jpg
4.再看希区柯克《后窗》(希区柯克,1953),35毫米胶片,幸福,可看到一些DVD中不易察觉的细节。
http://interactive.usc.edu/members/mtuters/rear2.jpg
5.Fritz Lang的Destiny (Der Müde Tod, 1921), 三段并列叙事,史诗规模,可与格里菲斯的《Intolerance》媲美。关于中国那段,过于轻浮,妖魔化/浅俗化中国文化。死神形象可能影响到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http://www.u-blog.net/ruinescirculaires/img/dermudetod.jpg
6.德国导演Carl Boese, Paul Wegener的“Der Golem”(1920),16世纪布拉格的犹太rabbi制造巨人Golem保护本族,巨人失控的故事。
http://www.activitaly.it/immaginicinema/der_golem/der_golem_r2_c1.jpg
7.Greed (1923), 导演:Erich von Stroheim。残酷的自然主义,又混杂喜剧和超现实因素。婚礼和之后大快朵颐那段很妙。当时在旧金山、奥克兰和Death Valley实景拍摄。看来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