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DOWNTOWN一条街Castro Street的人流量,大致可猜出此日是一周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周一到周三,餐馆、咖啡馆门前人迹寥寥,门外雪白的餐巾、晶亮的玻璃杯寂寥地晒太阳。周四之后,人渐增多,直到周日,摇篮般的悠闲安适。
我匆匆走过他们,安心作个过客。我的目的地,是街后的图书馆。
自某个早晨被楼下修路的噪声吵醒,发现似乎全城都在修人行道,包括图书馆门前。那些给草地洒水的龙头,调皮地旋转,不时洒到街上。我判断着水龙头扭转的方向和角度,以便“人自水帘过,半滴不沾身”。旁边一老先生,见我进退维谷,笑道:freeshowers today(今儿免费淋浴)。
答应在图书馆帮L先生借我看过的电影“THEVANISHING”,一直不曾被还回来,只好request,以便别人还时,直接保留给我。
继续写影评,罗伯特·奥特曼新片“APrairie Home Companion”。读让·雷诺阿访谈。施访者是当年《电影手册》的雅克·里维特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他们首先发明了录音采访的方式。尽管当时,录音机还体积庞大。
G女生电话来,说借了我推荐的电影,TerryZwigoff的"Ghost World"(幽灵世界),路易斯·布努埃尔的"The Phantom of Liberty"(自/由/幻影),李安的《冰风暴》。
图书馆安静,不是打电话的所在,收拾了东西,到楼外的草地。夕阳斜照,草色深浅。长椅上有人读书;有人教中文,生硬的语气,很有趣。几株古树,亭亭如盖,枝叶映在天空,神秘而沉静。有女孩抛桃红色塑料圈,一黑一白两条轻盈的狗,四处快乐地奔跑着叼回来。
我在草地上站了很久,看自己被拉长的影子,任柔和阳光晒背暖融融。
突发奇想去看中文书架。寻出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台湾作家骆以军的《我们》,及1/9/8/9/年台湾皇冠图书出版的《童年往事》,请文化名流谈论“童年往事”,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三毛,朱天文,李昂,吴念真,张大春,痖弦,杨德昌,林怀民,柯一正,席慕容,蔡琴……
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曾大致翻过,如今仔细寻读,仍为他文字的控制力震动。
开篇第一章,写死亡,不动声色,值得回味良久。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得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有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
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他的聪明机趣无处不在:
“因为头骨的造型,意大利人的脸到老的时候,越来越清楚有力,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好的,会转成一种气氛”。
写苏童文学:
“(苏童)的叙述中有一点语气,这种语气没有一九四九年以来的暴力,或者说,即使苏童描写暴力,也不是使用暴力语言来描写暴力。
苏童的阅读经历应该是在几十年来的暴力语言的阴影下,他从阴影里走过来而几乎没有阴影的气息,如此饱满,有静气,令人惊讶。如果了解四十年来暴力语言的无孔不入,就可以明白苏童是当今自我力量最强的中国作家之一。
厨子身上总要有厨房的味道,苏童却像电影里的厨师,没有厨房的味道。”
写鸟:
“黎明前的黑暗中,鸟的嗓子还有点哑,它们会像人那样起床后先咳嗽几下,清理清理。”
写声音:
“忽然天就亮了,早期的威尼斯人的开门声皮鞋声远远响起,是个女人,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郎宁枪似的射击声”。
阿城喜欢用的词是:饱满。文学饱满,绘画饱满,歌剧饱满,气氛饱满……在他,是无上的赞誉。
探访威尼斯时,他在读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古今中外,引用比较,生发出无数奇思妙想。
http://www.artseek.com/wassmann/new/venice-reflections.jpg
我匆匆走过他们,安心作个过客。我的目的地,是街后的图书馆。
自某个早晨被楼下修路的噪声吵醒,发现似乎全城都在修人行道,包括图书馆门前。那些给草地洒水的龙头,调皮地旋转,不时洒到街上。我判断着水龙头扭转的方向和角度,以便“人自水帘过,半滴不沾身”。旁边一老先生,见我进退维谷,笑道:free
答应在图书馆帮L先生借我看过的电影“THE
继续写影评,罗伯特·奥特曼新片“A
G女生电话来,说借了我推荐的电影,Terry
图书馆安静,不是打电话的所在,收拾了东西,到楼外的草地。夕阳斜照,草色深浅。长椅上有人读书;有人教中文,生硬的语气,很有趣。几株古树,亭亭如盖,枝叶映在天空,神秘而沉静。有女孩抛桃红色塑料圈,一黑一白两条轻盈的狗,四处快乐地奔跑着叼回来。
我在草地上站了很久,看自己被拉长的影子,任柔和阳光晒背暖融融。
突发奇想去看中文书架。寻出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台湾作家骆以军的《我们》,及1/9/8/9/年台湾皇冠图书出版的《童年往事》,请文化名流谈论“童年往事”,那些熟悉的名字有三毛,朱天文,李昂,吴念真,张大春,痖弦,杨德昌,林怀民,柯一正,席慕容,蔡琴……
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曾大致翻过,如今仔细寻读,仍为他文字的控制力震动。
开篇第一章,写死亡,不动声色,值得回味良久。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文/化/大/革/命/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得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有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
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他的聪明机趣无处不在:
“因为头骨的造型,意大利人的脸到老的时候,越来越清楚有力,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好的,会转成一种气氛”。
写苏童文学:
“(苏童)的叙述中有一点语气,这种语气没有一九四九年以来的暴力,或者说,即使苏童描写暴力,也不是使用暴力语言来描写暴力。
苏童的阅读经历应该是在几十年来的暴力语言的阴影下,他从阴影里走过来而几乎没有阴影的气息,如此饱满,有静气,令人惊讶。如果了解四十年来暴力语言的无孔不入,就可以明白苏童是当今自我力量最强的中国作家之一。
厨子身上总要有厨房的味道,苏童却像电影里的厨师,没有厨房的味道。”
写鸟:
“黎明前的黑暗中,鸟的嗓子还有点哑,它们会像人那样起床后先咳嗽几下,清理清理。”
写声音:
“忽然天就亮了,早期的威尼斯人的开门声皮鞋声远远响起,是个女人,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郎宁枪似的射击声”。
阿城喜欢用的词是:饱满。文学饱满,绘画饱满,歌剧饱满,气氛饱满……在他,是无上的赞誉。
探访威尼斯时,他在读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古今中外,引用比较,生发出无数奇思妙想。
http://www.artseek.com/wassmann/new/venice-reflection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