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小邪看电影
黄小邪看电影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4
  • 关注人气:8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城遍是造梦人

(2006-06-05 14:29:02)
两个月前,旧金山电影节上,一位美国老太太、白发苍苍的影评人,对中国DV电影《背鸭子的男孩》导演应亮竖起大拇指:“你的电影,好!我喜欢。你比陈凯歌强,我看了《无极》……”她摇头,并将大拇指倒了个方向,向着地。

为我一向敬重的陈凯歌导演、并为那些继续制造《无极》的中国导演们悲哀。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披挂“黄金甲”,编造漏洞百出的白日梦;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远离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经验,向着空洞虚假的魔幻、武侠世界而去。伟大的文学、戏剧、电影作品的确在提供一种童话,一种幻想,但此幻想的终极结局是将人与现实拉得更近,助人揭开现实的迷惑面纱,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本真关系,是某种高级别的幻术而非本质上廉价(实际上非常昂贵)的机械的造梦车间。

早在1950年代,法国导演让·雷诺阿已意识到技术对人类性灵和电影灵魂的威胁。他说,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技术是该为我们所用,而非我们被技术控制。技术的革新,并不会改进电影的质量,甚至相反。在他眼中,聪明朴素的卓别林电影远比用了无数特技的《环游地球80天》伟大。

电影发展之命运不幸被他言中,今日之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工业,热衷于制造无生命、无灵魂、只有宏大特技场面的、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映照现实的电影作品被逼到角落,一个叫“独立电影”的弱势所在。以娱乐为名,感官刺激为乐,无需经典好莱坞时期智慧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更不必说欧洲电影的哲思与敏锐,人们心甘情愿被《海神号》、《X战警》、《指环王》之类逻辑简单的“大片”麻木头脑中的思考细胞,败坏欣赏和判断美的能力和趣味,躲进黑暗影院逃避不如意现实,完成浪漫的或暴力的美梦而不必有负疚感。

人们偶尔会厌倦刺激然而冰冷的特技世界,而为漫写历史的《阿甘正传》会心一笑;或对《关于史密特》中的普通老人略觉亲切而使这部小制作电影获不俗业绩;或给关于种族、阶级矛盾的《撞车》一个奥斯卡奖……但这些只是插曲,历年票房榜上高高在上的名单,都是特技唱主角的电影。电影生为娱乐,而且命运愈发庸俗,角色愈发尴尬。

在中国,状况则更为微妙。功成名就的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拉起高成本“商业大片”之旗——他们严肃电影也尝试足了,国际电影奖也拿累了,被架高了,距离凡人生活远了,表达寻常生活如《和你在一起》、《千里走单骑》、《天下无贼》也显得虚假了,还被投资人信任着,改改戏路子赚钱吧,于是,得出如上结果。另一批含辛茹苦由水下浮上的导演,或出道甚久但执导筒不久的导演,如王小帅、张元、娄烨、顾长卫、候咏、徐静蕾,则基本上都采取了怀旧政策,《青红》、《孔雀》、《茉莉花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晚吟唱到1980年代,对现状讳莫如深,甚至对历史中政治因素对人物的影响也刻意虚化。另一些,年轻气盛的,更边缘化的、理想主义的导演,更坦诚和敢于冒险,以低成本简单制作,却是饱满的现实寓言。如贾樟柯《世界》之前的作品,李杨的《盲井》,李玉的《红颜》,张律的《芒种》,还有以上提及的,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

当审查制度使得以恰当角度表达现实变得艰难,当人们不愿在影院中再次面对沉重现实生活,当电影领域中的高科技侵袭发展中国家电影一时让人们如贫穷孩子初次面对神奇玩具而意乱神迷眼花缭乱,当有人过分乐观地相信投资3亿人民币一定可繁殖为6亿人民币的神话,当拥进影院看“大片”成为时髦消费而电影的真诚本意无人问津……我们还指望什么关注现实关怀人性呢?满城遍是造梦和追梦的人,大家一同狂欢嬉戏便是。

(《环球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三国
后一篇:我爱黄舒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