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有“丈夫和情人”特质的作家罗西(转)

标签:
罗西木知道古典家具《创业天下》杂志卡片机摄影情感 |
分类: 映像·罗西 |
不久前,西安《爱人》杂志编辑约我写个稿子,是回答一女作者的问题,就直接摘录做回答,并同时附上以前几家媒体对我的采访:
你好罗西: 经常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看到你的文章,觉得你是个了不起的写手。你被毙过稿子吗?你是怎么时时保持对写作的执着和激情?对于我,一个屡屡被毙稿子的新写手,能不能给点建议?万分感谢。 你的崇拜者:欧小均 小均同学: 很荣幸跟你一起写字谋生,也喜悦接受你的表扬。写字的人,特别给流行期刊写稿的人,一般聪明、浪漫,甚至时尚,想必你也是位会生活的朋友。我常常是白天消费了一笔钱,晚上就决定写个文章把它给赚回来,哪里摔倒从哪里爬起来。在中国大陆,我是最早被唤为“专栏作家”的那批人,我悦纳,并很享受这样的角色定位,不是传统意义的文人,更轻松、随意、真实、现世、自在,写字是工作,也水到渠成提高了生活水平与格调。 我一直相信,写作没有老师,只有同学;不过,你的谦逊,还是让我这个“前辈”小虚荣一下。不少有才情与灵气的刚出道的作者,总觉得自己的好东西不是明珠暗投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一直这样,那就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文章,是否太追求个人主义风格,是否不够社会化或者脱离阅读市场的审美倾向?当然投稿也要有的放矢,哪怕我这个在江湖上走了多年“老手”,也有被毙稿的时候,不过,没有关系,东家吃香,西家喝辣,华丽转身及时转移,好文章总有去处的。 罗西常被人传颂的一个可贵能力是:与时俱进。诗人好泡妞的时候,我是诗人;美文发达的时候,我是什么“中国四大美文王子”之五;后来转型,写情色两性类稿子,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好像是投机,其实是与社会共进退。有颗年轻八卦的心、一直有爱情刺激滋润、对生活充满热忱,对世界关心,对众生有爱……这样就可以有更敏锐触觉,更开阔视野,也永远不落伍。写专栏的作家,绝对是生活有心人,甚至应该是潮人,流行达人。这是我保持作品年轻态的公开秘籍,愿意和你分享。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提高投稿命中率?我觉得,首先要把握住流行刊物内容定位,你可以或者善于制造什么东西,应景甚至妥协是必要的,方向明确了,再最大限度发挥你优势,作品就可以在流水线上规模生产了。不要企图把每个刊物都占领,一网打尽,先找个适合发挥自己擅长文字的刊物做突破口,然后如法炮制。 另外,小声地说,女作者最好把稿子交给男编辑。投稿的时候,哪怕是电子邮件,也应该与编辑寒暄问候说明几句,骗子都要感情投资,更何况我们写字的人还缺感情吗?基本就这些。为了回答你问题,才想出这么多“经验”。所以也用不着太刻意生搬硬套。 罗西问安! |
罗西:一个散漫随意的人,一个乱翻书的人,一个兼有丈夫和情人特性的人?
罗西访谈二:
采访/摇摇
罗西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是一个有文字天赋的人,他的文字总是生动的,有恰到好处的调侃,叫人忍俊不禁。
摇摇:为什么愿意接受我采访?
罗西:我有时跟狗很像,只喜欢熟悉的人。
摇摇:本雅明的《单向街》里,形容一个初次领略阅读之美的孩子,“他被阅读的大雪覆盖得异常苍白”。我想那些文字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终将覆盖孩子一生的阅读之旅。对你而言,那些阅读的感动阅读的愉悦,又是怎样覆盖你的?
罗西:阅读要有快感。
摇摇:这句话是否受了李敖的影响?
罗西:也不知道。我喜欢有快感的生活。我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我大学主修的,所以很在意心理上的快感。我觉得读书,一种是有得,得到智慧;另外一种是排解,痛快。两种都有快感,一是满足,二是舒解。
摇摇:一个不勤奋的人,会读一些什么书,甚至不读?
罗西: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散漫随意的人。貌似不看,其实看更丰富。我不读书,是因为我很少正二八经坐着埋头看;我看书,如同看耳朵。太仔细看,耳朵其实是很难看的。我乱看书,是因为我随时在“读”,读报,杂志,也翻几下书,还读人……
摇摇:都哪类随手可及的书?有什么样的阅读取向?
罗西:因为我是做文字工作的,所以到处都有“书”,广义的。随便看随意看,什么都看,什么都可以看。现在看书的含义应该外扩,包括看电视。快餐年代,电视也是一本杂志,一本书。中国人在还没有野餐、郊游的情况下,看电视是最实惠最普及的娱乐方式,当然要有看书人的心胸与品位,才可以把电视看成书,而且翻阅电视比翻阅书快。看书的目的:获得资讯(信息)、享乐,也有思考,看电视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应该像我一样乱看,杂看。因为看书最后是要与人交流的,因为这样就有更多信息量进入脑袋里。有几个是为了研究的?如红学,去推敲什么林妹妹爱吃加地瓜的稀粥还是纯白米稀饭。我是写东西的,不是搞研究的,所以不可以太孤注一掷地看书。否则就成了呆子,就是因为把书看死了。死读书是,太较真地读;活读书是,乱看书。书那么多,如果不“花心”地看,就会陷入狭隘的境地。
罗西:我觉得,对我而言读书犹如去电影院看电影,是比较隆重的事情。
摇摇:而且很注重仪式感。
罗西:不过,隆重的时候很少。我觉得读书有享受与功利之分。平常只是翻阅报刊杂志、看电视。有时看书,很仪式化。比如海边,阳伞下,半裸,翻一本书看;有时是因为美化寂寞,比如午夜,外面下雨或者下雪,看厚厚的书,很温暖。我常常去厦门海边,海边看的书,最好是宽边书。我还喜欢去泉州,承天寺,原来是一富豪黄家的后花园,几百年前改造为寺,在里面看闲书,非常有境界,而且这个寺庙,宽旷,几乎没有香客。我没有在寺庙过夜,如果在那读诗歌应该不错。这是享受型的读书。功利的,就是读书是拿来用的。翻阅是个好词,随便、大量翻,入眼的,浏览,有用的即刻进入我的心,因为是兴趣的,所以就容易记得,记得了就会在写东西时候自然流露。
摇摇:不记得的,你更有办法,就随便取个外国名字,说这话是他说的。对你而言,最美的读书意境是什么?
罗西:最美的读书,当然是雪夜,坐床头。可是福州总不下雪。雨夜听荷,听音乐比较好。我喜欢出差,一个人住宾馆,看半夜半本书,比较浪漫。比如林语堂的老散文。
摇摇:最近看了哪些书?
罗西:想不起来了。我最讨厌记名字,更不用说书的名字。我也从不买书,除了给孩子买。一般只接受赠书。我喜欢看一些心理学的书。翻书时,通常也不会去特地看是不是大师的书。我觉得看书就是看人心。
摇摇:所以你厌倦书的时候,就看人是吗?
罗西:看人,是,阅人无数。我觉得看人比看书有意思,那是真的心理学。
摇摇:看路人,然后想象?和陌生人匆匆几句聊天?能揣度什么?
罗西:我常常要特地找借口与陌生人聊天,比如“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个朋友”,“麻烦你打我手机,我手机死机了,要通一下……”看他们反应,看他们表情,看他们态度……这过程很刺激,比看书更有有趣。
摇摇:从你的新浪“名家博客”上可以复制粘贴下来以下文字——罗西:两性情感、流行文化专栏作家,心灵牧师,博客名流,电台午夜节目嘉宾主持,在全国50多家报刊杂志上开设过专栏,是目前中国专栏开设最多的作家……也就意味着你有无数的“粉丝”。有没有碰到“粉丝”,正好你问上了,戏剧效果。
罗西:我常常会被人认出来,比如在比较“高端的地方”机关单位、银行、书店等。他们一般是这样开头:“你好面熟,你是……”然后我就以期待的眼神看她,希望她弱弱地惊喜地问:“你是罗西吧?”因为专栏都配照片,50多个专栏,博客5个,也有照片,本土的又常常在电视里看到我卖骚,所以,形象还是“浅”入人心的。
摇摇:美国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在《加缪的札记》文中,饶有兴致地写道:“伟大的作家要么是丈夫,要么是情人。有些作家提供一名丈夫所具备的严肃稳健的美德:可靠、易懂、慷慨和体面;而在有些作家身上,人们看重的是情人的天资:性情气质的禀赋,而不是道德的高尚。”那么你是前者还是后者?
罗西:我兼备。所以不是伟大作家。我一般是空腹期间写作,如唱歌,要饿着唱。吃饱撑的时候就上网,看电视,还有上班。
从最早“校园诗人”到享誉盛名的罗西式“心灵鸡汤”,再转身做“情感牧师”,罗西的独到文字,已经覆盖了整个中国。几乎所有针对中小学生的读物(合集),都收录有罗西的心灵小品,这类散文还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考卷里,09年年底还专门出版一本针对中学生的美文集子《左脑爱自己右脑爱他人》
罗西:过去讲道理,喜欢“刘墉式”的,拿个事例,展开,议论,哲理化,就成。现在,早不是了,随处是禅。生活里的每个点滴,亲自经历或心历,都可以有温暖道理。我的道理是温暖的,贴心的。
摇摇:有人曾说新浪博客你是以“色”为点切入或是以“色”作为招揽人的招牌,但其实你是写“心灵鸡汤”类小品文起家的。
罗西:耍酷过时了,耍帅不够资本,只好耍色。其实,我写的多是爱,至于色,应该是广义的:一种有温度的情感,一种花的疼或者蜜的光。
摇摇:那么每每到了晚上,会有一种微微的、淡淡的沮丧吗?
罗西:我惆怅的时候更多,沮丧是因为有什么盼望。换句话说,沮丧是因为多事,而惆怅是因为多情。女友们都说,性或者以为很“脏”的东西,只有罗西写得比较干净还有趣。多情的人,更懂得色的美。林语堂的心境与我接近,李敖可以刺激我兴奋。有时,觉得自己暮气了,就看李敖骂人的文章,一下子就来劲。
摇摇:采访即将结束,我来归结一下——罗西:一个散漫随意的人,一个乱翻书的人,一个兼有丈夫和情人特性的人?你有时候还自闭吗?这种自闭是把书扔一边去的崖岸自高,还是其它?
罗西:自闭常常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复杂,内心天真。所以,书其实是可以作为我最好朋友的。我不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我觉得有时读太多,对一个写作的人反而是累赘。读书就应该肆意地乱躺着斜坐着看,怎么舒服怎么看,是享受。这个“乱”字,意味不正经地读,随手有书就泛泛地翻翻,杂着看,没有选择,不局限,随意。当然,关于读书,我的个案不可复制。
文/刘二狗
罗西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兴趣就是他的工作,写作,与文字结缘。更幸运的是,赶上这个渐渐丰富、个性时代,比如有了“专栏作家”这顶时尚的新帽子,“它不是桂冠,却深切地合适我”。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以“专栏作家”称号在江湖上混的“前人”之一,罗西欣然:“如果用传统文人的框框来界定、评价,我会很尴尬的。”
中国期刊界有过“罗西现象”以及以罗西为首的“快餐文化”,一度被人批评、诟病,现在大家都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欣赏。“我不是天使,我用脚走路,所以,我也俗套地想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天空。”罗西的率性就在这里,写作里找到了自我,最发达、自在、优越的自我。其实罗西不怎么勇敢,很温和,他只是顺着自己合适的路一直走下去而已,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其实也是扬眉吐气,他无意里给作家的色谱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光。
必须承认,罗西是在全国几百份报刊杂志里起家、扬名的,多数写的是“文化快餐”,甚至跨行做电台嘉宾主持、电视评论员等,可谓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把“专栏作家”四个字演绎得比较花枝招展!一个还没有写过小说这样“重文学”的作者,可以有20多本的畅销著作在市场上流行,并且有无数的忠实粉丝拥护,甚至被不良出版商冒用其名字疯狂盗版,如《暖透一生的奶酪》《最贵的蛋是笨蛋》《做个情调女人》《女人美在气质》等“伪罗西”的书……
这就是所谓的“罗西现象”,只要翻开一本流行杂志,基本上都可以看到罗西的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的文章,其名字很“响亮”,却不太“官方”。
随着年岁增加,罗西渐渐看淡了这一切,也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重要的是继续把“真善美”好好传达,保持天真、清澈的初心,让自己更幸福,也引导启发读者怎么幸福。
罗西专栏有点港台腔
某电视台编导问罗西:你能用一句话有趣地概括“专栏作家”的独特性?他的回答是:有点港台腔。
有记者继续问,写作对于你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爱好、谋生手段还是其他)?
先是爱好,后来就是工作、甚至是谋生手段。大学时候,喜欢写诗,上世纪他们上大学时候,写诗犹如现在韩寒玩赛车一样“拉风”,当时他也是校园诗人。后来,发现星星月亮“卖”不了金钱,他是最怕“寒酸”的,所以就转型写当时非常流行的“青春美文”,也有过“全国10大青春文坛白马王子”之美名;再后来,两条腿走路,写美文同时,更写两性情感智慧,也闯出一条生路,目前以“罗西”冠名的大小专栏也有50多个,是中国开专栏最多的专栏作家。
有文摘杂志的编辑评论说:罗西的心灵小品文,入心、怡情,道理温暖,文字清雅而幽默,阅读有快感,合卷有余香。确实,他的散文随笔,是地道的“心灵鸡汤”,因为他的大学学的专业就是心理学等。有个奇妙的现象,近几年,几乎所有针对中小学生的读物(合集),都收录有罗西的这类心灵小品,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教材等,罗西本人还被特聘为“教育部专家”。特别是他的散文常常出现在中学生考卷里,包括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能正面影响一些人,特别是孩子,我倍感荣幸欣慰。”
后来,又增加博客的新平台,推广罗西的文章,并且重拾一度荒芜的诗歌,即兴写“配图诗歌”,居然“好评如潮”,中国两大门户网站的罗西博客近两千多万的点击率,让他的写作有种现场演唱互动的快感。有评论说,看罗西博客如看禁书,不过,看罗西的书,如吃禁果,安全而刺激;特别是罗西写的“情感智慧”文字,“带点伪坏男人的微笑、老男人的智慧、心灵牧师的关怀,以及国产绅士的温暖”,把男女关系写得时尚、脆亮、幽默、美好、浪漫;并且,有心人把罗西当作一个“复合型人才”加以褒扬:罗西=大众情人+专栏作家+心理医生+新闻记者。他笑曰:“我笑纳吧。”
文字风格方面,罗西有诗意飘逸的一面,毕竟是从写诗开始的,“我相信,诗歌不会写一辈子,但是骨子里那种诗人的浪漫将是贯穿终生的血液。”当然,罗西更善于温暖说理,幽默调侃,天真,晴朗,用《读者》主编张笑阳先生的话说:“真性情、新趣味、美文字、善良人。读罗西的文字,如沐浴青春的微风,踏歌而行,还永不落伍。”(转帖)
防火防盗防罗西http://www.icn.cn/NewsShow.aspx?id=17806
本报记者 林长生 文/图
情感作家不是优势角色,泡妞还是猛男更有吸引力
北京女病人说罗西追求过她,广州女网友要当罗西情人
情感的弱者离不开情感作家,下次要“骗”质量好一点的女人
5个罗西
父亲罗西:陪儿女逛街吃饭
作家罗西:韩寒没真正洒脱
(本报记者 林长生)
罗西制造,纸媒或商业网站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罗西简介:
著名专栏作家,《创业天下》杂志执行主编,心灵牧师,电视电台嘉宾主持。在《好主妇》《新民晚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杂志上开设过专栏。个人畅销专著有《性感是另一种高贵》《比耳环更近的是耳语》《你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异性》《男人是没有进化好的女人》《不是美人也可以用美人计》《心灵鸡汤----青春密码》等30多部。个人新浪“名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luoxi
罗西联系方式:
350011
0591-87300241
luoxiluoxi123456@163.com
QQ:928588220
“木知道”品牌
罗西执行主编——
《创业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