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给李安导演:“儿子”两个字好沉重(罗西文/图)

(2007-10-11 21:16:44)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罗西

孪生兄弟

亲情

母亲

儿子

李安导演

分类: 心灵·罗西

推荐给李安导演:“儿子”两个字好沉重(罗西文/图)  

题图是翻拍罗西大学毕业时的标准照片,曾经也清瘦过

 

昨天,一台湾朋友激动地找到我,说,想要把这个故事推荐给李安导演——

        “儿子”两个字好沉重

                       罗西

 

    母亲是个美人,她不识字,但她知心,礼佛向善。

    她和父亲的婚姻不是很幸福,爸爸脾气很坏,是只沉闷的虎。在我上大学之前,曾有过荒唐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个被百万富翁遗弃的孩子该多好!因为我是在父母不断争吵中长大的,对那个家有种习惯性的恐惧,而如果自己是被“有钱的父母”遗弃的,我就可以心安理得毫无牵挂地离开。可是,不幸的父母又对我近乎溺爱,因为我是长子,虽上头有两个姐姐,下有二弟一妹,但我是他们的第一希望。

    在准备行囊上大学的那些日子,妈妈经常莫名地流泪,我只以为儿行千里母担心。这天晚上,妈妈在为我叠着带着阳光清香的衣服时,喃喃自语:“阿征也该上大学了!”我好奇地问:“阿征到底是谁?”过去偷听父母争吵,他们常会提到这么一个陌生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总是在妈妈哽咽时说出,“他”一定是妈妈心里最痛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这次,母亲没有回避我的疑问:18年前的一个有月亮的午夜,妈妈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我,我是弟弟,意外的。全村男女老少都担心,这么穷的一个家能再养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吗?当时,父亲体弱多病,肺、胃、肝都有顽疾,平常连买一盒火柴的钱都没有,每餐做饭时,都得到邻居那里去借个火。就在这时,邻村一对印尼华侨夫妇回故乡探亲,而且膝下无子,有人就建议可否送一个给他们,“华侨”这两个字,在当时村民心目中,简直就是现在年轻人心目中比尔·盖茨的亲戚。爸爸马上答应,可妈妈总是犹豫着,她内心的苦痛与矛盾,无人能懂。好不容易盼来两个儿子,现在却要送人,妈妈不甘不啥更不安,因为要面对选择了,该送谁呢?最后妈妈决定送走比我早出生五分钟的孪生哥哥,他本无名,妈妈为了以后梦中呼唤儿子时能有名可依,她不知哪来的灵感,立即就想出一个名字“黄征”。

    两家鉴了一份“永不相认”的领养协议书,父母不会写字,只按了手印。从此,那两位华侨夫妇仿佛就从人间蒸发。我从未见过面的孪生兄长也与我天各一方。每年除夕夜吃团圆饭时,母亲总是默默地多准备一份碗筷在灶台的角落里,我过去曾以为那是母亲在“搞什么迷信”,现在才明白妈妈的心里一直装着那个叫“黄征”的儿子。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孤独的性格里,是因为少了一个与生俱来的伴。妈妈安慰说:“都怪我们做父母的无能,不过,他是跟富人走的,一定会大福大贵,他命好,算命的都这么说。”妈妈拭干泪,微笑着,那一刻,我发誓说:“妈,我一定要找到他,你放心!”

    “不,不行!儿子,我们要讲信用,在我们家最穷的时候,大家肯借米给我们,就是因为你妈有个讲信用的好名声,我们不能毁了这个好名声!”可是,“永不相认”这协议也未免太苛刻残酷了,那对刘姓华桥夫妇也未免太不近人情,虽然我口头答应了妈妈,但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回我“失散”多年血脉相连的同胞兄长。

    日子还得继续。大学年华本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但是,我穷得有些自卑。两个姐姐相继出嫁后,家里缺乏劳力,就更穷困,两弟一妹还在上学。其实我还有一个从未见过的二姐,早在20多年前,6岁的二姐“美华”因为患“白喉”夭折了!似乎是约定俗成,我们不敢在母亲面前提起这个可怜的“二姐”。跨入大学门槛后,我内心又多了一种牵绊,那就是不知身在何处的兄长,从此,我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

    我伟大而苦难的妈妈是那么地爱自己的孩子,而命运却活生生地在她面前夺走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那种巨大的无边的无奈与悲伤,不知我母亲是怎么把它转变成她身边剩下六个孩子身上的补丁、毛衣和希望的?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母亲/我是选择你之后/才选择这个世界的。在我印象中,母亲是这个世界上起得最早的人。读中学时,学校离家较远,每天母亲就早早起来烧火做饭。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她就开窗看天边的星星,我至今仍不明白星星给她一种什么样的时间启示。如果是阴雨天,母亲可能一夜睡不好,有时饭煮好,久等才天亮,还得再热一遍。灶膛里那些明亮的火苗,一直是我美好的回忆,我想,母亲的清晨是从这儿开始。母亲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迟入睡的人,缝缝补补,煤油灯下,总有她缝不完的情和爱。六个活下来的孩子,都是她永远的宝贝与寄望。小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体质都特别弱,三天两头就生病,迷信的母亲有时也会对“鬼”发火,她勇敢地点着香对空气说:“有什么鬼就来抓我吧,请不要再害可怜的孩子……”迷迷糊糊的发烧中,我听了,有点怕,但母亲就守在身边,又有种踏实的安全感。

    终于盼到所有孩子都长大成人,可她老人家仍有操不完的心。但我们这些孩子也在潜移默化里学会了怎么无私去爱别人,这是遗传的爱的财富!想当初,难得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可母亲总是全部留给孩子,我们便集体行动,两个抓她的手,一个按她的头,一个用筷子把“好吃的”塞进她嘴里,然后欢天喜地放手,声称我们再也不敢吃了,她只好幸福又心疼慢慢地咽下。

     当时50多岁的母亲,还要跟着一班建筑队在工地上打零工,天天肩挑一担担沙石水泥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有次一粒飞沙溅到她眼里,最后伤是治愈了,可从那以后,一起风,母亲的眼睛就流泪。每每看到窗外树叶晃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妈妈的眼睛,流泪的慈母的眼睛。

    大学几年,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我利用课余时间,在附近院校宿舍里穿梭,卖些报纸、面包等,那是我大学里最为骄傲的一段经历。一天,妹妹在给我信里夹了五元钱,说是给我买“荔枝肉”的,她知道我生活节约清苦。但漂亮的妹妹更苦,她常利用周末走街串巷去兜售“兴化粉丝”,挑五十斤粉丝出去,回家时肩上担子变成100斤的谷子,乡下是用谷子来兑换粉丝的。多少次,她挑不动了,一个人在半路哭。我做为长兄,怎么可以安心拿下她挣来的血汗钱呢?于是,我还寄10元给她,她不要,又寄还15元来……如此往往复复,乐此不疲。

    我读大三时,有天一对打扮体面慈眉善目的老人突然找到我,初见我,那阿姨就迫不及待地把我拥在怀里,哭了起来,全身发抖,那老伯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终于找到你,孩子呵,我们对不起你们黄家的寄托……”原来,他们就是那对印尼华侨,他们经过许多波折才秘密找到我,一方面是来告诉我一个坏消息:14岁那年,我亲爱的孪生兄长因为下海游泳被恶浪永远地带走了;另一方面是来看我,好重温那张俊朗而他们再也摸不到的有体温的脸……这一切如同晴天霹雳,我愕然,我来不及哭了只是一个劲地问:“难道你们把这消息告诉我父母亲了?”

“没有!我们无脸见他们,再说也怕他们受不了这打击,所以只好来找你做个交代。”

    这时,我反而感谢那张契约,那张该死的“永不相认”的协议书。事后刘姓夫妇请求我接受他们的资助,因为他们满腔的爱,需要有个像他们视为己出的养子的人来沿袭下去,而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选。我泪眼模糊摇摇头,没有答应,当他们二老一同跪下请求我怜悯并达成他们的心愿时,我再也无法拒绝了。而这“答应”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条件,即单纯接受他们力所能及的资助,不求回报,也“永不相见”,因为“你的亲生父母更需要你!”曾经我有些恨他们自私,此刻我只有无限的同情,也为他们爱屋及乌的胸怀感动了,我相信他们真切的热诚。我从此成了“黄征”的化身,接受两方父母的爱,其实,爱,让我变得异常沉重。“儿子”两个字,好辛苦!

    顺利地完成学业。工作了,后来又跳槽了。生活越来越好,可是准备好好孝敬年迈的父母时,1996年冬天,我多灾多难一生的父亲去世了。原先经常吵架的一对冤家,就此划上句号,其实,妈妈比谁都伤心。她说,“人总是有一世没二世。”这是老家土话,翻译过来即为,这一世,我们有幸能成为一家人,都是缘;而来世呢?彼此将天散一方,互不认识了。所以,要惜缘,好好爱今生。父亲、二姐、孪生兄长都已走过了他们的今生今世,也许他们都走出了这个星球,成为天上的某一颗星星。我常常凝视某一颗星发呆,也因此学会了仰望。

    妈妈70岁多岁了,但是很幸福。这个“大家”里,我已经“做大哥好多年”。逢年过节,我也都会给远在印尼的“父母”打电话,现在也可以给他们发邮件了,与他们往来,是我一个人的秘密,痛苦而温暖的秘密,我拥有“两个人”的心和情,我是兄长在人间的寄托与代言。有时,我对着镜子刮剃胡须也会莫名地发呆,仿佛看到我兄长的脸;心劳的时候,我往往会在镜子里寻找到一种神秘力量的支持。

    妈妈不习惯跟我到省城住,因为她不会讲普通话,看不见庄稼更会孤独……我两个弟弟还有三个姐妹都陪母亲住在故乡县城,妈妈住六楼,每次上下楼时,她都会扶着扶手的,所以我弟弟们都会习惯性地跟着用手扶着扶手下楼或上楼,只是为了借机把扶手“擦”干净,从而不会弄脏母亲的手。我很欣慰,这是一个相亲相爱讲情义的大家庭。

    亲情是最温柔的锁链,我在这个缘一样的契约里爱着和被爱。

 

推荐给李安导演:“儿子”两个字好沉重(罗西文/图)

这是今年8月带73岁老母亲去做眼睛手术前拍的,妈妈不识字,但是她知道爱

   

(罗西制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50011  福州市金鸡山路23号福建青年杂志社

hlq123456@sina.com  luoxiluoxi123456@163.com 

(罗西:两性情感、流行文化专栏作家,心灵牧师,博客名流,电台午夜节目嘉宾主持,在《希望》《新青年》《好主妇》《辽宁青年》等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上开设过专栏,包括“罗西说法”“罗西姜丰二重唱”等。《家庭》与《读者》的签约作者。出版个人专集有《苹果的诱惑》《赶紧幸福》《爱情半边脸》《男人是没有进化好的女人》《不是美人也可以用美人计》《情感心理拉链》《爱江山也爱美人》《心灵鸡汤----青春密码》等10多部。个人新浪“名家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m/luoxi搜狐热门情感博客:http://luoxiluoxi.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