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灵·罗西 |
http://img1.pp.sohu.com/images/2006/2/16/22/1/10a7c336a82.jpg
六一倡议:国人学习不打孩子
中国父母,没有不打自己孩子的!但是,“打”是一种最不理性最不讲道理的方式,所以,有心理学家说,中国人为什么那么不讲秩序、喜欢“乱来”或者搞阴谋诡计,就是因为从小受到太多的“打”,为了免打就学会撒谎、发明潜规则、耍小奸小恶……最后成就了一代代的“丑陋的中国人”!“六一节”到了,我先检讨,我打过孩子,这是不对的!过去我们都觉得打自己孩子天经地义,现在,我们要向西方社会的“亲子文明”取经,学习不打孩子!!!!!
常听同事在交换教子心得,其中有一条是怎么打孩子,刘姐的说法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她说,打孩子一定得在三岁以前,根基正了,以后就好管,因为“三岁看大”嘛!另外,三岁以前的孩子,不会记仇,一个钟头前你打了他,一个钟头后,他已忘得一干二净,一个人长大后,三岁以前的事是记不住的。
有了这些理论的武装,回家后,我开始打动不动站着尿裤子的两岁半的小儿子黄点兵,这小子实在恶毒,你越是痛恨他尿裤子,他就偏偏让你难受,比如他向保姆索要吃的东西,如果没有得逞,他就倒地哭,甚至用头撞地,一副泼妇撒野的孬样,更可恨的是,接着是报仇似地尿裤子,存心跟我作对。
这时,我往往控制不了自己情绪,挥手就打,但是,打的效果并不好,他反而变本加厉,只要他一不开心,就条件反射似地尿裤子以示抗议,自然他也没少挨打。
其实,每次打过之后,难免又心疼。这时,只好自我安慰:男孩子嘛,没关系,就当作一种“锻炼”,不打不成器,好像古人也这么总结过。
但是,情况越来越糟,黄点兵这小子对我是畏惧三分,可我不在家,他就欺负小保姆,小保姆如果装着要打他,他一点也不怕,反而咬牙切齿充满仇恨地瞪着她,甚至挥拳反打她。我听了这些坏消息后,开始反悔曾经听了刘姐的“打人经验”,我担心孩子从我这里学会了“以暴制暴”慢慢地形成暴力倾向,那就等于把他塑造成一个定时炸弹。
想想还真的后怕,我开始和颜悦色地靠近他,特别是他犯错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什么错,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无知,或者不会。同时,继续发挥以往待女儿的那一套慈父的作派,和他一起分享儿童画报,带他出去玩,打球,摔打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给他安慰性的抚摸,睡前对他说晚安,并轻轻按摩他的眉骨额头,哼唱抒情小调……
渐渐他会自己兴冲冲跑到卫生间里小便了,然后凯旋似地回到我身边领赏。有一次,他太急了,裤子没完全脱好就迫不及待地拉了尿,结果溅了一裤子。这时,他很不安,迟疑着低泣着从卫生间出来,显然他害怕被我打,我赶忙蹲下来抚慰他:“没事的,宝贝,爸爸不怪你!”他这才半信半疑地跟他妈妈进屋换裤子。这回,我的心特别痛,曾经我是怎样愚蠢地伤害过他!我们做大人的,往往只单方面自私地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知道或根本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如何脆弱迷惑与惶然。
最近我看了一篇译文,讲的是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在一次记者会上,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是缘于母亲出色的家教。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私自打开冰箱取下一杯牛奶,不小心掉在地上,牛奶全倒了……母亲听到响声,走到不知所措的他身边,微笑着说:“哦,我还没见过这么美丽的牛奶图案,没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把地板擦干净!”从那以后,这位科学家不再害怕犯错误,同时,能执着而快乐地从错误中寻找真知,并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就这么简单,这个“习惯”最后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中国人很喜欢用“打”字组词造句,比如“打赌”、“打报告”、“打听”、“打心眼”等等,从此以后,我希望全天下父母彻底去掉这么一个词组:“打孩子!”因为在你抬手的一刹那,可能意味着要打掉一个未来的太阳。
在这个家里,我们能给的只有爱。而最好的爱,是发现并创造快乐。
一天,读幼儿园的小儿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妈妈慈爱地回答:“你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过了会儿,他又问:“那姐姐黄点蓝呢?”妈妈再次温柔地答:“她也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这时小儿子黄点兵恍然大悟地说:“难怪妈妈这么瘦!”
一天,友人来访,问儿子:“长大后想干什么?”儿子心比天高地回答:“坐飞机!”
某日,女儿做什么错事,被妈妈唠叨,女儿不耐烦了:“拜托,可不可以骂快一点,我要看动画片!”
女儿在卫生间里玩水,当下,被妈妈批评了,末了,还想再上一课:“你知不知道刚才错在哪里?”女儿实话实说:“错在厕所里!”
在讲到“七个矮人”的童话故事时,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七个小矮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女儿耳尖,突然大声叫停:“爸爸,为什么多出一个舌头?八个?”
女儿自个儿看完一本动画故事后,问我:“一只小狗与一只猫打赌的话,如果它(狗)说‘骗你是小狗’,一定会很后悔。”
有人表扬黄点蓝:“小妹妹嘴巴真甜啊!”刚刚学走路的她马上回答:“对啊,我刚才吃了八宝粥!”
(罗西:传媒流行文化工作者,电台午夜节目嘉宾主持,情感专栏作家,在《女友》、《希望》、《新青年》、《好主妇》(Good)等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上开设过专栏,包括“罗西说法”“罗西姜丰二重唱”等。《家庭》与《读者》的签约作者。出版个人专集有《情感心理拉链》、《爱江山也爱美人》《心灵鸡汤----青春密码》等10多部。个人新浪热点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u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