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广告·罗西 |
徐沛东“打败”了余秋雨
最近,“青歌赛”上,我有点烦余秋雨老师,他知识面宽,文字表达得不错,加上有备而来,经常是侃侃而谈,口吐珠玑。但是,在点评席上,他有时讲得太多了,我看他自己都有些急,毕竟不是讲堂,这样无意里给人一种“卖弄”之嫌,不要说下面与他一样感觉良好的评委会烦,甚至全国人民都在等他——“什么时候说完?”凭心而论,他发挥的一些感想、补充的花絮很精彩,但是直播现场很容易拿捏不好,这样就让人烦躁了。(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组委会要求他尽量讲。)与他坐在一起的徐老师,就比较言简意赅,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偶尔表扬人的时候,也会多说了几句,比如哪个音乐家有慈善的心,哪个作曲家怎么伟大……但是,我们听了,很舒服,因为他是在赞美“别人的事迹”,而不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比赛场合,讲述太多所谓“文化的东西”,太沉重,罗嗦,有些喧宾夺主,显然,余老师这一关,吃力不讨好。
其次,我们生活里,会不知不觉地伤害到别人的自尊,比如有权的,一叉腰,不小心就侵犯了下属卑微的心;有钱的缓缓摇下车窗,奇怪,就伤害了正迎面骑自行车的那个穷邻居;而满腹经纶的余老师,多问了一句:“你是猜出的答案吧?”结果就伤害了读书不太多的选手……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的余大师经常知道对面的孩子有可能是瞎蒙对一个答案,但是,他好像不让对方有短暂的侥幸的快乐,而是乘胜追问:“那你说说,这部书的内容。”可怜的选手真的讲不出话来,愣着很尴尬;“那你翻译一下这几个英语单词!”仍然是不知所措的选手僵在那里……我看了比较多这样让我不忍心看下去的画面,我觉得余老师表现欠妥了些,也许他率性,但是容易被人攻击不太厚道的。刚开始我还是很喜欢他点评,比如说,他不喜欢背成语,不喜欢背诸如“水浒传”里108好汉的外号等,这些有点像我。可是后来,我发现他有笑里藏刀的“温和批评”,对蒙答案的歌手“落井下石”,有些残酷,其实没有必要,可能是他太焦急了,恨铁不成钢。相反,徐沛东就善解人意多了,他心里也明白对方是瞎蒙对了,他一样是祝福,因为在这样的场合,分数就是硬道理,所以“运气好”不一定就不如“知识多”高贵。更何况一个题目不一定说明一个人的知识武装。徐老师还经常顺着选手的心安抚说:“你解答问题的状态很好!”是的,“蒙”答案也是有技术含量的。这一环节,徐老师表现得更得体,宽厚而不糊涂。
第三,余秋雨先生有些舞台腔,可能与他经常做讲座、上电视做节目有关,话说太完整了,太书面化,一套一套的,玩深沉,容易给人造作之感。感性的即兴的精辟一两句点评可能更有的放矢,节目会更紧凑生动,当然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徐沛东比较轻松自如,不那么“紧”,自己有错很坦然地纠正,大方,风趣,随意,比较常态,人性化,他会即兴与选手交流开玩笑说:“哦你长得好高啊,还听妈妈的话?”或者“没有关系,民歌唱得好就可以了。”“哎呀,太可惜了,你为什么不多唱一点?”以及“给你扣点分好不好?”……很舒服。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做人,是要做有学问却让人产生距离的人,还是仿佛知道的不多却让人感到舒服的人?大家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这个环节,仍然是徐沛东“打败”了余秋雨,从余秋雨肢体语言太多就可以看出,他太想把自己表现得好一些,结果用力过猛,反而有些“文化秀”了。
看“青歌赛”看人间百态。我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的文章,但是,他无意中在评点席上“言多必失”,也许我这样说有些吹毛求疵。之前就想写下这些感性却不一定准确的文字,但是总以为他老人家会因为所谓“读错音”事件中反思观众的唾沫,结果,我很失望,于是忍不住吐了,有些失敬,但是我是诚恳的,在上班时间草草写下这些。希望余老师和不同意见者不要生气。我很怕吵架的!希望大家一笑而过,谢谢!
350011
(罗西:传媒流行文化工作者,电台午夜节目嘉宾主持,情感专栏作家,在《女友》、《希望》、《新青年》、《好主妇》(Good)等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上开设过专栏,包括“罗西说法”“罗西姜丰二重唱”等。《家庭》与《读者》的签约作者。出版个人专集有《情感心理拉链》、《爱江山也爱美人》《心灵鸡汤----青春密码》等10多部。个人新浪热点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uoxi)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