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对西西弗斯是这样介绍的:“
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国王,生前贪婪,死后被罚推巨石上山,登顶后巨石滚下,继续推上,永不停息。
”西西弗斯就这样被投进浩瀚无边的苦海。他和被周而复始地啄食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穷尽一生地挣扎,每当到看似解脱之时,一切又回到原点,沉浸在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中无法自拔。
之所以将文章标题设为“西西弗斯式的悲剧和幸福”,其实也是受如今对于西西弗斯这个神话最普遍的两种解释方法的影响。一个是站在众神的立场上,凸显神话本身渲染的惩罚性,以及加缪的快乐式阐述。在《荷马史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苦海中不断挣扎,却永无超脱之日的悲剧式人物。而这种悲剧形象,在加缪的笔下成为蔑视命运并与之不断抗争的史诗英雄。加缪认为:“没有轻蔑战胜不了的命运。”因此,他笔下的西西弗斯因为蔑视失败、蔑视众神给他设下的惩罚而超越了命运本身,追寻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有西西弗斯的影子。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我倒更愿意接受加缪对于西西弗斯精神的阐述。在最低靡的时候,我怀疑过、迷茫过。一个人走在街上,道路变得很长很长,好像怎么也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地方。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很想拉住一个问问:“你过得幸福吗?”,我不知道这种奇怪的想法会不会显得很矫情。我们活着,却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这种疑问的产生显得荒谬,却又无法回避。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追寻活着的意义呢?是因为我们从一降生就遗传了上一辈对于死亡的恐惧吗?因为恐惧,所以需要大把大把的幸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存在,通过这种真实的存在感来驱散死亡的飘渺带来的恐惧。是这样吗?从生到死,与其说我们是在追逐幸福,不如说是在抗争,和命运抗争,与死亡搏斗。也许对我来说,最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活着却找不到真真切切的存在感。我们活着的时间很短,死的时间很长,如果活着却感觉不到存在,那它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可若死亡也是一种存在,那曾经短暂存活过的生命又算什么?
我就这么乱糟糟地想着,走着。路很长,总想把它走完,所以停不下脚步。感觉不到疲惫,不想停下,却也看不到终点。只是最后惊觉,原来自己又回到出发的地方。于是想起周而复始,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从加缪的思考纬度出发,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
”“
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如何找准值得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但又不被它所累所局限呢?西西弗斯的世界只有陡峭的山坡和沉重的巨石,他要做的就是把石头从A点推到B点,并且他知道当接近B点时,石头会回落至山脚,他需要从触手可及的山顶再次回到A点。如果他真的那么在意把石头推到山顶,那么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还会继续吗?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不断地重复这项工作,在这一推一回中,众神的惩戒已失去了意义,这是西西弗斯对于命运的蔑视,对他不可能摆脱的命运的嘲讽。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命定的惩戒,可肉体仍然在经受折磨,只是这种折磨带来的痛苦,因为精神上的充盈被淡化了——这种状态被称作西西弗斯的幸福。
这是神话故事,它究竟是在某种层面凸显出众神的权威,还是为了体现西西弗斯不断抗争的英雄形象?!这些可以由后人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纬度进行剖析。只是,若我们真实处身于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中时,有多少人能足够幸运地超脱出来呢?我们总想把石头推到山顶,只是当我们真的到达山顶,猛然发现山后隐藏着的绵延群山时,之前努力抗争的价值,是否又会被重新评估。也许最难的不是达到山顶,而是对自己说:“重新开始吧!”因为那时,人们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重量远非一块儿巨石所能及的。
最后,选用一段罗曼.罗兰为贝多芬留下的文字,只当是为追寻的人们带来一点点启发式的思想火花或是一点点认同感吧。
“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后者以智慧征服,前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