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带给世人了无尽的等待以及无尽的谜团,到底戈多是谁?戈戈和狄狄为什么要等待?关于等待延伸出无至尽的猜疑,让人回味悠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了答案。就象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个人都在等待,所以对作品都产生强烈的认同从而被感动。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很类似中国“无为”的理论,以不变应万变。确实《等待戈多》成功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相比公演时法国人看得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时观众走了一大半。也许跟长期受到的教育有关吧,中国的戏剧永远是色彩斑驳生色犬马极尽奢华,非得热热闹闹才能演的出来,看戏于中国人无非是种热闹的盛宴,休闲娱乐而已,直至近代舞台剧更是荒芜,而在欧美国家却是生活的必须,精神的粮食。难怪中国人与《等待戈多》就是擦不出火花,这倒不是因为50年的时间差,是因为中国的虚无传统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表现形式。中国的文人们在作品中只会让主人公过足红尘生活的瘾,末了才会顿悟人生原来是场空!所以,我们又怎么会去喜欢狄狄和戈戈没有食色的等待生活呢?
《等待戈多》描述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地梦呓。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候,他们开始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继续毫无希望地等待下去。
这种等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据说“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在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在等待什么。
很多人说《等待戈多》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可如果有东西值得我们去等待这其实也可视为一种幸福,在某种意义上
“等待”也就等同于“希望”,
贝克特的“等待”就是正在进行着的希望。
潘多拉的宝盒打开后带给人间无数苦难,希望藏在箱底最后飞出,人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了无休止的希望等待。从人性出发,这种无法实现的希望无法到来的等待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就象在驴子头前悬着的萝卜,看似唾手可得,却是永无止尽的追逐也无法缩短一厘距离。
这种无休的等待把未知的“戈多”无止的夸张美化,人一厢情愿的倾注感情加工描绘,上帝的万能,天堂的完美,一代又一代死在等待的路旁。
每个人自出生便被灌输一个关于“戈多”的形象,戈多明天一定会来,一旦到来所有的悲伤
迷茫 病痛 生死 忧伤都会烟消云散,他会引领我们至极乐。
贝克特创作的戈多可以是任何欲望。
等待的痛苦在于求而不得,可它的美好也在于此。正如潘多拉宝盒里的希望,可以让所有的不幸痛苦加倍,也让幸福欢愉有存在的理由。
忘了原话的出处是哪里,大意是“凡为之而死,方能籍之以生!”戈多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毒药却也是维系他们生命的氧气。
一直很不解为什么“幸运儿”会被成为幸运儿,无奈不识法文,或许在法文里还有别的意思吧,翻译往往能改变作者的部分意思。
贝克特为何会称这个被绳索束缚的人为幸运,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没有烦恼,没有自己的轨迹只是任由主人牵引,象条狗一样听从每一个口令,带上帽子就能变成一个思想家,原来只要带上帽子就能成为思想家,从心底由衷的佩服贝克特在悲悯的同时还不忘幽默讽刺。当波卓终于瞎了,才突然明白原来幸运儿的幸运不是指他自己,而是属于他主人,“幸运儿”带给主人幸运就象很多狗都叫旺财的意义一样。
波卓和幸运儿都不用等待,他们漫无目的的行走,每一个遇见的路人都被当成波卓的簇拥者,他在他的世界为王,最后的失明正暗示了目中无人的喻意。其实这种完全相信自己的人比常人更容易快乐,没有希望或者等待的拖累,就连病痛都折磨不到他,游离在悲喜之间,生死之间。
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之间看似鸡同鸭讲毫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全剧,字里行间却无时不透露着星点的智慧。比如:戈戈对狄狄说:“我只记得圣地的地图。都是彩色图。非常好看。死海是青灰色的。我一看到那图,心里就直痒痒
。这是咱们俩该去的地方,我老这么说,这是咱们该去度蜜月的地方。咱们可以游泳。咱们可以得到幸福
”。咱们可以得到幸福,甚是喜欢这样简单的句子,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戈多一到,我们就可以得到幸福。两人讨论要上吊的一段:戈戈对狄狄说“(吃力地)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狄狄重--树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一个人。可是—”死对等待的人来说一点也不可怕,杀伤力最大的是寂寞以及牵挂着我们的人。他们互相爱着,又互相折磨,这种情感让人很震撼,被重重的孤独共鸣感击重。戈戈和狄狄是幸福的,至少在“等待戈多”这条遥远又寂寞的路上还有另一个方向一致的人在陪伴着
扶持着 共同希望着。
贝克特很清楚的懂得孤寂的力量,所以才很体贴的在等待中安排了两个可爱的人儿互相做伴,若是缺了一个,怕是“戈多”的诱惑再大,也抵挡不住孤独对一个人的折磨吧。猜想,如果把这两个人设计为异性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兴许贝克特本人就不相信异性之间的爱情能敌的过无聊时间的拷打,定会过早的死在等待路上,或许只有这样男人间淡若水的交情,才有力气走下去等下去吧。
突然想到这段时间很火的《暗恋桃花源》,也是一个关于等待的话剧。悲喜交织出来,悲剧的结尾喜了,喜剧的结尾悲了,如果明天戈多来到了我们面前,该用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无论他带来的是失望还是狂喜,却永无法企及人为幻想的完美,更何况我们都太容易习惯,当等待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就无法戒除。希望实现带来的满足感逐渐淡去,空虚感随之而来,空虚比死亡更令人恐怖,《肖申克的救赎》里当被关押五十多年的罪犯终于重获自由,却被突然而来的新生活摧毁,最后上吊自杀。有时候习惯一旦一被打破就是历尽生死,期盼已久的结果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等待的东西到来了可他并不是带领我们脱离苦难的万能上帝,却是将人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魔鬼。戈戈和狄狄并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是什么,他们相信未来是幸福的,那么未来就一定是美好,所以在他们身上我看不见流浪者的忧伤,相反,连他们身后的枯树都长出了绿芽。
信仰希望等待,这三者是一路的,其实何必把现实揭露的那么深刻,唯物难道不比魔鬼恐怖?人有太多无法触及到的地方,神却可以无所不能管制一切,若是人人心中都在等待着终结之日神的检阅,这个世界会不会稍微更美丽一点。
关于上帝的传说并没有欺骗世人,他并不遥远,他时刻在我们身边守护,这种信仰并不是心想事成的渴望,上帝不会为我们做任何事情,他更象一根悬着的棍子,时刻监督着提醒着要自律。远航者把启明星当作航行的目标,并不是他们想到那里,只是有这个不变的目标,在漫漫长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等待是进行时,并不是停住,而是追寻。
在路上我们需要等待 需要希望 需要朋友 需要零星的路人
或者再多一双靴子一顶帽子,准备好这一切,跟戈多约个时间,不要太久就在明天,倚在树下,明天
明天他准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