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红土赛场也丢失战术素养

(2006-05-15 14:21:05)
分类: 博客发表
辛吉斯曾经认为智慧在现在的女子网坛是稀缺品,原因在于:现在许多年轻的姑娘们根本不知道比赛的内涵是什么,她们在比赛中从来不会使用网前小球的技术,打出切削的过渡,更不要说能够达到我所有的综合和变化能力了。
 
对于这一点我持赞同的观点,在最能体现一个球员战术素养和技术能力的红土赛场,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令人不禁对女子网坛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忧虑,因为比赛的观赏性从本质上在下降。
 
通过万能的网络设备,上周末收看到了两场德国公开赛的直播,一场是佩特洛娃与俄罗斯同胞萨芬娜的1/4决赛底线对抽大战,一场是李娜通过挽救赛点,力克瑞士名将施奈德的经典翻盘战役。两场比赛的过程尽管稍有差异,仅就观赏性来说后一场明显稍强,但是给人的感受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这些姑娘们,包括我们中国被很多人认为完全具备TOP20实力的李娜,都在比赛中过于信奉力量对抗的优势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以至于她们都忽略了除了来来去去的对抽之外,混合战术的结合是更加完美的制敌之道。
 
再请各位重新看一看以下这一段内容,这在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有提到过:《查尔斯顿邮报》的记者詹姆斯-贝克在看完家庭生活圈杯第二轮两位俄罗斯姑娘萨芬娜和兹沃娜列娃的比赛后这样写道,“谢天谢地,终于有人能够在打球的时候能够真正的想到一块去了,尽管这的确很困难,但是还有几个人能够挑战这一点。观看萨芬娜和兹沃娜列娃的比赛太恐怖了,这两个俄罗斯姑娘完全没有任何保留,看到最后她们仍然有力气挥拍真是奇迹,要知道她们在击球的时候是用了多大的力气啊。底线对底线,力量对力量,没有任何战术可言,就看到相互在死命的对抽。这样的比赛让我很受伤,如此大的球拍,如此高大的姑娘。比赛应该能让人看出所谓来,这样的发力对于身体的压力也太大了,或许网球运动应该回到木制球拍的时代,至少那时候的球拍要小许多,能让选手们在比赛中更多的思考,看上去也会更有趣得多,能够让普通球迷看得出来这是一场网球比赛,而不是巴里-庞茨(美国职棒巨星)的轰击。”
 
与詹姆斯-贝克先生一样,类似的感受也充斥在我看比赛的过程中,我也清楚这样的感受应该不会只是我一人所有,那么以上的这些描述的确非常真实的反映了我们对如今这些比赛的观战感受。
 
相比起萨芬娜和李娜,佩特洛娃和施奈德的技术实力是要明显更高一筹的,这体现在两人在持续对抗中的稳定性和攻击性要比前两人更强。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两人贵为TOP10级别的顶尖选手,不过却并没有让人看出她们的战术调整能力有更高人一筹的地方,因此也就让比赛因此有了悬念,只不过最后的结果不尽相同,佩特洛娃凭借稍高一些的头脑成功逆转,而另一个则在几乎到手的胜利面前鬼使神差的手软了下来。说到底,在这样缺乏战术混合含量的比赛环境下,怎样的胜负结果其实都不能算令人觉得是真正的意外。
 
更让人我觉得意外的是,辛吉斯--毛瑞斯莫--海宁,这三位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战术素养都首屈一指的超一流选手,在相互之间的残酷厮杀解决掉前者之后,却未能坚持到最后站上冠军的领奖台。我不能说佩特洛娃是个不称职的冠军,因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她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为自己赢得了那么多的胜利。不过就比赛的观赏性来说,更加偏重力量的佩娃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最完美的红土女皇继承人,因为如果红土上的比赛被当作像硬地场一样去打球的话,罗兰加洛斯留给我们的美好印象也就此毁掉了。
 
毕竟7年前那场完美的比赛已经成为了一把永恒的标尺,留给了我们太多美妙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