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凤凰周刊》: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王身敦)

标签:
转载 |
分类: 视觉日记 |
By
王身敦
By
王身敦
然而,你还是能看到1983年的江苏普通公交车站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捧着书本,就像捧起了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期待跟自由的想象;
你还是能看到1985年的长春火车站,男人在检查自己的火车票,表情平淡的女人抱着婴儿,开放与自由流动不过刚刚拉开序幕,那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春运将搬运着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群的迁徙,如同好莱坞大片般演绎惊奇与震动;
你还可以仔细地看到1987年的深圳火车站,1988年的广东托儿所,是这样的平凡男子、憔悴女人、面孔干净的孩子组成了变动革新的南中国自由生长的力量,生生不息。
这时候,你是否能感到一点悸动,来自那年代的,每一个小地方和小人物的。
你是否能尝出一点对自由的乡愁,就在每一面黑白的八十年代里。
因为是唇齿相依的同类,因为在经历了阵痛、离散、流动的土地上我们都是这样的凡人。只不过王身敦在黑白中国的影像里探索到了凡人俗事的光芒。他行注目礼的对象是刚刚懂得自由的人群,是普通公共场所的普通面孔与简单动作。地标一样的长城、天坛,北京地铁,东北火车站,南方小镇的公交车站,被盛放在八十年代的时空,有点粗糙,有点单调,有点彷徨,但是至少开始自由流动,人与思想皆如此,个人化动作仪式一样地舒展。
想起贾樟柯在一个影像计划里拍过的简单纪录片,关于公共场所,也是这样的小地方和小画面,只是到了21世纪的如今,公共空间里的一切竟然还是如此熟悉,站立者、流动者、呆滞者、眼神空洞者,每个人的脸上都一如既往的大写“生存”二字,当然,更多了一点欲罢不能的现实主义,对自由的乡愁显得稀薄而无奈。可能是鲁迅们柏杨们骂了几十年的依旧麻木健忘丑陋的国民,也可能是龙应台们质问了一个时代依旧不会生气的中国人。
这时候的对比,你是否会突然有些失望,为什么有些情绪和体验到头来,多少年还是依旧。
你是否还可以体会到一点房龙早在1940年就已说过的: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无论过了多久。在那个刚刚开始自由的年代,和这个更自由的新世纪,为什么总有些表情因为自由反而无序而空洞,总有些表面的自由其实更加混乱,总有些日常其实殊途同归。
可能,这个国家并不如看上去激烈。这群凡人并不如我们期许的那样容易记得当初国家刚刚苏醒,人对自由的诉求曾经是多么生机勃勃,可是,在你回望八十年代的时候,可以像王身敦一样至少只是轻轻地呼喊一下那样曾经的乡愁吗。
或许,纯真的不是年代,只是人。变革的不是人,却是年代。在愤世嫉俗与恨铁不成钢的焦虑的同时,可以对一个更好时代怀有想象,但请先对着人的本能许一年代的乡愁吧。尽管只是黑白的,但是你能看到的,除了颜色还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