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凤凰周刊》: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王身敦)

(2013-05-18 19:50:41)
标签:

转载

分类: 视觉日记
   对于八十年代,有人歌唱,有人回忆,更多的人在意淫。她是中国最后的纯真年代。

  那确实有着整整一年代的解放,自由,疯狂,释怀,焦虑还有茫然。如果说老六的《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勾勒了这个国家在刚刚打开大门时的青春期的贞洁与真诚,査建英的访谈录撷取了一群当年的精英主角悼念或省思一年代的饥不择食与因噎废食,那么,王身敦,不过是用镜头朝着那个年岁的清清淡淡的日常,粗粗糙糙的凡人行了注目礼,然后深深鞠了一躬。

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
By 王身敦  The Great Wall,1985
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
By 王身敦  江苏小镇巴士站,1983

  他从1983年开始担任合众社国际摄影记者,到之后的路透社、盖蒂图片社28年的摄影生涯,也许是因为一开始的走南闯北就是以国界线为轴,也许是因为目光之后的海外背景,王身敦的镜头显得更有旁观者清的精准、游刃有余而深情款款。他目送了八十年代的大陆和香港最为琐碎的记忆,在每一处犄角旮旯目送了一年代的人情冷暖。尽管这个简单的年代,色调单一,俗世庸常,有的只是乡村到城市的奔波,人的流动,庶民生活的常态。

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
  by 王身敦   江都车站,1983年。

然而,你还是能看到1983年的江苏普通公交车站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捧着书本,就像捧起了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期待跟自由的想象;

你还是能看到1985年的长春火车站,男人在检查自己的火车票,表情平淡的女人抱着婴儿,开放与自由流动不过刚刚拉开序幕,那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春运将搬运着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群的迁徙,如同好莱坞大片般演绎惊奇与震动;

你还可以仔细地看到1987年的深圳火车站,1988年的广东托儿所,是这样的平凡男子、憔悴女人、面孔干净的孩子组成了变动革新的南中国自由生长的力量,生生不息。

这时候,你是否能感到一点悸动,来自那年代的,每一个小地方和小人物的。

你是否能尝出一点对自由的乡愁,就在每一面黑白的八十年代里。

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
   by 王身敦   长春火车站,1985年。

因为是唇齿相依的同类,因为在经历了阵痛、离散、流动的土地上我们都是这样的凡人。只不过王身敦在黑白中国的影像里探索到了凡人俗事的光芒。他行注目礼的对象是刚刚懂得自由的人群,是普通公共场所的普通面孔与简单动作。地标一样的长城、天坛,北京地铁,东北火车站,南方小镇的公交车站,被盛放在八十年代的时空,有点粗糙,有点单调,有点彷徨,但是至少开始自由流动,人与思想皆如此,个人化动作仪式一样地舒展。

想起贾樟柯在一个影像计划里拍过的简单纪录片,关于公共场所,也是这样的小地方和小画面,只是到了21世纪的如今,公共空间里的一切竟然还是如此熟悉,站立者、流动者、呆滞者、眼神空洞者,每个人的脸上都一如既往的大写“生存”二字,当然,更多了一点欲罢不能的现实主义,对自由的乡愁显得稀薄而无奈。可能是鲁迅们柏杨们骂了几十年的依旧麻木健忘丑陋的国民,也可能是龙应台们质问了一个时代依旧不会生气的中国人。

1980:许你一年代的黑白乡愁
   by 王身敦   广东省,1988年。

这时候的对比,你是否会突然有些失望,为什么有些情绪和体验到头来,多少年还是依旧。

你是否还可以体会到一点房龙早在1940年就已说过的: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无论过了多久。在那个刚刚开始自由的年代,和这个更自由的新世纪,为什么总有些表情因为自由反而无序而空洞,总有些表面的自由其实更加混乱,总有些日常其实殊途同归。

可能,这个国家并不如看上去激烈。这群凡人并不如我们期许的那样容易记得当初国家刚刚苏醒,人对自由的诉求曾经是多么生机勃勃,可是,在你回望八十年代的时候,可以像王身敦一样至少只是轻轻地呼喊一下那样曾经的乡愁吗。

或许,纯真的不是年代,只是人。变革的不是人,却是年代。在愤世嫉俗与恨铁不成钢的焦虑的同时,可以对一个更好时代怀有想象,但请先对着人的本能许一年代的乡愁吧。尽管只是黑白的,但是你能看到的,除了颜色还有自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