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位青年话剧导演筹备电影导演处女作,说会拍郭敬明的《小时代》,我随即找来了全套原著,当认真读完,这位年轻导演说已有变数。后来,从电影制片人安晓芬的微博上得知,她主导这部影片,导演确定为原著作者郭敬明。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大众自由写作的载体,尽管大众电影对导演的专业技能要求更多些,但在资本工业时代,电影导演又更多是艺术与资本的组织者,也许见证了太多摄影、演员转行电影导演的成功案例,所以我对郭敬明自己出任自己小说的电影版导演毫不怀疑,何况还有安晓芬、柴智屏这样的幕后专业后盾。除了在自己书籍的装帧上能体现一点视觉美学取向,写字的郭敬明近年唯一与影像艺术靠近的无非是湖南卫视的快男快女的综艺大典,对他小说之外的活动印象深刻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他总是为快男快女写些歌词,二是他力推了李锐夫妇的《人间》,这部小说我很喜欢。
非常关注电影《小时代》的另一原因是,我一直关注杨幂的每一部戏,内地影坛确实需要更新换代,她与杨颖、白百合等也渐成气候。看《小时代》是在上海电影节首映,当时看片的愉悦记忆犹新,没想到这部片子后来遭遇到各种舆论风暴。最近看了《小时代2》,不得不细说从头。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产品,成功者甚少。就我这个看全原著的观众而言,《小时代1》的完成度算是很高的。两年前看《小时代》的书,我最大的困惑是这部与现实隔空的小说怎么拍?《小时代1》的开场,那只在卫生间的蟑螂的视觉风格,算是给全片定了一个调。这只用数码技术虚构的绚丽蟑螂,告诉观众,这就是一部驾空现实的现实童话,既触及到了现实,又美化了现实,那只被美化的蟑螂就是全片的基调。
所以,我们从平民出身的林萧眼里看到的都是现实里不存在的大学校园、集体宿舍。对于熟悉原著的读者而言,《小时代1》观影不会很艰涩,从文字到影像,七不离八。郭敬明在柴智屏等帮助下,就在MV的碎片中,以林萧为主线,讲述了关于大学四位女友的友情故事。编导在《小时代1》中呈现的价值观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很主流价值观,影片是借周崇光在服装设计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来阐述了类似灰姑娘成功学的励志宣言,加上闺蜜友谊。后来,关于该片之价值观的批评,我觉得纯属扯蛋。《小时代1》片尾彩蛋MV也很愉悦。
当然,对于完全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而言,《小时代1》带来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是郭敬明在叙事上还是欠功力。至于那场关于只有小三才会买得起奢侈品的谩骂,还是《小时代》的支持者获胜了。前不久在欧洲遇到一对中国游客,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女儿刚小升初,成绩优异,但她对欧洲名牌门清,出于对她的奖励,父母按她的要求买了名牌包和手表。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是一个消费阶层的推动,但这个消费阶层的主流绝不是某个非道德阶层。不能因为《小时代》的主角是奢侈品的消费阶层,就片面地断定该片的价值观有问题。其实,以贫困平民为主角的作品中也会冒出混乱落后低下的价值观。因为顾里的戏份有所节制,所以《小时代1》没有出现特别有碍全局的大问题。对于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不必苛求太多。
《小时代1》的整体阵容基本合格,当然我是偏爱杨幂的,这也是她完成度最好的一部电影。唐宛如的谢依霖是天生好的喜剧演员,内心节奏特别准。相对她们两位,郭采洁、郭碧婷就弱。男演员的戏份少,就选角而言,陈学冬、姜潮都是不怎么会演戏的,他们都给周崇光、席城减了分。
看过原著的,都觉得《小时代》还会有续集,但没想到续集来得这么快。《小时代1》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一度被热衷票房预测者估算会创下华语片票房新高,最后止步于5亿门槛,落差很大,其实这个结果倒是正常。没想到《小时代2》抢在最近上档,而且排片一路领先,这倒是非同寻常了。其实,一部影片的票房生命首先被影院排片所决定,与影评人无关。影评人是电影产业的附属寄生阶层,看不了门也破不了局。从《小时代2》排片的一路狂飙,更能明确这一点。
《小时代2》看完,觉得这部影片的生产团队是精明的,郭敬明也是认真的。第二部保证了与第一部的风格一致,包括叙事、旁白,甚至是主题性总结。看郭敬明在《小时代》里导演的位置与态度,可以跟着周崇光找。第一部的主题,郭敬明是让周崇光在颁奖台上说出的。第二部的主题,也同样最后由周崇光对着镜头讲出。对,说爱情。
友情与爱情,难拍的是爱情。对于郭敬明来说,把握友情容易,拍男女之情可能并不是其擅长。爱情片难拍,其实也好拍,关键在于选角。《小时代》原著中的爱情在模式化中,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带来的阅读好感。爱情片选角特别要有技巧,显然,《小时代》演员的选择可能有特别复杂的多种因素,导致如今的格局。
《小时代2》还是以林萧的旁白讲述,主要以顾里为核心主角展开剧情,爱情带来友情的异动,所谓走进社会后的无常宿命。看原著,我非常接受顾里这样的人物,生活中也遇到很多这样的可爱的弟妹,印象最深的是在京沪航线上遇到的一位人大大学生,在上海有自己的生意,算是标准的富二代,非常阳光积极,为人谦逊低调。我想像中的顾里绝不是郭采洁那张假装女王的古板脸,这张脸放在《小时代1》中恰如其分、尚可忍受,但到了以她为主的第二部中,就成为一种障碍。演员本色魅力加上表演能力,特别是郭采洁的台词水平,都没有给顾里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加分。通俗一点说,这个顾里不讨喜,没观众缘。尽管郭敬明用尽了手法塑造顾里,依然无效。这是选角的失策。
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观众来说,《小时代2》确实讲述了一个复杂的顾里,但叙事还是依赖MV般的碎片,故事也许能说清楚,但人物未必能赢得观众的好感。这是第二部特别遗憾之处。
席城其实是原著中很重要的角色,也是第一特别是第二部中的核心戏剧推动力,也是《小时代2》中留下的“请看下回”的伏笔。席城的演员选得也不是很准确,姜潮的表演能力很难拿下这个角色,但愿他在《小时代3》中有奇迹出现。很担心郭采洁这样的遗憾会在第三部中发生。
《小时代2》情感宽度不如第一部,是会考验观众接受度与认同度的。当然,也许对于单亲一族,《小时代2》或许会有共鸣的情絮,不成线绪,而是突如其来的情感絮片。
从《小时代2》中能看到郭敬明的电影团队对这部系列片的全局意识,他已经确立了一个风格模式甚至标准,他人无可仿效但自己可以不停复制。我相信周崇光暂时死不了,他应该还会在第三部中对着镜头说出第三部的主题,我觉得这种处理挺好。希望姜潮、郭碧婷在第三部中的表演能有奇迹发生。也希望能以唐宛如为主线出一部《小时代》,谢依霖是位能成大气候的好演员。《小时代》这样的系列片是要靠演员的。还有个小建议,在《小时代3》中,还是要多花些钱选些更合适的群众演员,在顾里生日会上的那几张群演面孔,实在令人出戏。
《小时代2》的突如其来、排片汹涌,再次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郭敬明到底给国产电影带来了什么?
自恋的郭敬明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的系列电影,更多的是让我们明白了以票房论英雄的院线电影的民主基础,院线电影创作、生产、运营的团队集体精神,传统艺术评论在院线电影价值评判体系中的坐标,影院在院线电影利益链上的权力控制,等等。郭敬明的《小时代》绝不会将国产电影带进一个新的时代,但他确实掀起了一场革命。不是所有的革命都会带来历史的进步。前进还是后退?路在脚下,但双脚还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