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行为艺术家一直有种偏见,觉得鱼龙混杂,常出现沽名钓誉。几年前,先锋艺术家赵半狄炮轰好莱坞卡通片《熊猫大侠》,得罪一批影院老总,我觉得赵半狄此举过于狭隘,但记住了他的名字。前不久在798,看了赵半狄导演的电影《让熊猫飞》,却对他的印象有了逆转,对只看表象的偏见有了自责。
《让熊猫飞》是一部标准的电影,但我却难以给其归到某一类型。它不着卡通片的童心与飞扬,它在记录真实事件上有着标准的戏剧叙事的逻辑与艺术感染力,它在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中突破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栏板。令人惊奇。

《让熊猫飞》说的是什么故事?其实就是赵半狄本人这些年一次行为艺术。2010年6月,赵半狄携手河南省美术馆在郑州正式启动“用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大型慈善活动,倡议全国的青少年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爱心,为孤寡老人捐建一座孤老院,同年11月14日,来自河南、四川、北京、武汉、成都、甘肃等地的两万多名青少年,以熊猫为题,创作出了包括绘画、雕塑、录像、歌舞等形式多样的作品,汇集在河南省美术馆拍卖、销售。孩子们的创造力打动了许多藏家和观众,作品拍卖额超过了100万元。2011年,河南省美术馆和开封县民政局就捐建孤老院正式签约,孤老院建在开封县仇楼镇。
这一新闻事实成为《让熊猫飞》故事背景。这是作为编导的赵半狄的聪明之处,他并没有将此拍成一部纪录片,而是选择了来自河南不同阶层家庭的几位孩子的故事,阶层的区分就是家庭的经济条件。有收废品之家,有私家车的中产之家,有离异单亲家庭,等等。这些家庭的孩子成为这部影片的主角,赵半狄从他们的视角,将自己的这次行为艺术讲述,孩子们从一无所有到通过创造去实现熊猫艺术作品的创造,造梦、追梦、圆梦,当然也有梦的破灭,比如那位企图把父母的私家车改造成熊猫的孩子,在一次次家庭民主会中与梦远离。
印象深刻的还是收废品家的过节,他的名字叫过节,父母希望他今后的日子能天天像过节一样快乐与美好,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去了上海,在废品中制造出了一个熊猫变形金刚。他让我想到了周星驰《长江七号》里的七仔,不同的是,《让熊猫飞》真实记录了过节一家的贫困与快乐,朴实的力量令人感动。在过节完成熊猫变形金刚后,赵半狄用动画卡通的形式展现了过节的梦境,这是过节的故事中最绚烂的影像。过节来自经济贫瘠的家庭,《让熊猫飞》中还有一个女孩,她来自情感贫困的单亲家庭,她报名参加熊猫的活动,只因圆去上海见生母的梦,她圆梦了。这两位孩子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人不能选择出生,却可以选择自己活着的方向,而梦想与创造,则是选择方向的动力。赵半狄的熊猫行动让孩子们的梦想逆光飞翔,冲破生活的困顿与不堪,不论贫富。这是《让熊猫飞》深深打动我心之处。
《让熊猫飞》所有演员都是生活原型,赵半狄选择了剧情化的讲述,他们就有了有别于纪录片的常态呈现,刚开始看近乎生涩,但赵半狄用大量写意手法,进行审美隔离,到了影片中段,这些非职业演员的状态却到达最佳。特别是过节给县长敬酒那段,生涩之中,能见世俗的烟火。从美术界走来的赵半狄没想到对音乐运用得相当自如,《黄河》钢琴曲用得很妙。这部本可以拍得不讲究的电影,由于出自画家之手,变得在影像上不潦草,有讲究。
《让熊猫飞》这部特别的电影会在儿童节进院线,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影院能看到这部片子,了解真正有社会价值的行为艺术,了解生活的贫困与富足,了解梦想的卑微与光荣,了解创造的艰辛与伟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