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剧成为强势卫视新的剧制走向,即卫视采购部门直接确定剧本、制作创作班底,直接投资生产。《红娘子》即是江苏卫视继《断刺》之后的又一部定制剧。《断刺》说的是1949年解放战争绥远起义的谍战,《红娘子》则是红军长征背景下西南山区玉屏小镇的家族传奇。两部都烙上革命传奇的标签。这种与主流价值观的统一,也很符合卫视这样的媒体本性,主流价值观与大众市场,一直也是卫视电视剧的两大标杆。
建国初期,在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接受度的结合中,诞生了不少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就是代表,以喜儿这样的女性命运为主线,以山妖白毛女传说为全剧高潮外像点,写实与写意上都做到了完美。谈《红娘子》,确实很容易能想到这部《白毛女》。但郭靖宇的《红娘子》是一部超越于女性个体命运的群戏。

郭靖宇被卫视电视剧市场高度认同是因为《铁梨花》,严歌苓中短篇原著提供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在长篇电视剧改编上,郭靖宇确实体现出剧作才华。之后的《将军》则是原创,写的是辛亥革命的一主一仆走向不同革命道路的兄弟传奇,《将军》的立意很巧妙,大结构很扎实,但后半部显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呈现出立意时的精巧,没有撑住大局。《铁梨花》《将军》跨度大,年代跨越大是长篇剧讨巧之处。这次《红娘子》则把时间集中到了一百天内的玉屏小镇,这样限制时空,则增大了在长篇中写人物、写冲突、写命运、写情怀的难度。
全剧戏剧核心还是宅门恩怨与侠客情仇两大元素。宅门恩怨集中在王小红的出生之谜引发的几位姨太太的宅门地位之争,王小红的身世又纠结在主仆关系的反封建命题上,主仆之间的恩爱成为梅家大院内主要戏剧冲突,不管是二太太与王福的爱情,还是凤姐对梅姥爷的无私的暗恋,还是凤姐儿子对梅贤祖的忠诚,在奴性般扭曲的爱中,宅门恩怨徐徐拉开。
王小红是绝对女一号,她的身世引发宅门血案,她的身份引来重重杀机,她又是梅贤祖、黑木蛟、许廷三位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男性追逐的爱情对象,即便她不是一位潜伏回家的女红军,这样的戏剧关系已经足以让这个角色让观众牵肠挂肚。全剧其实是以王小红从一位渴望进步的年轻红军的成长为主线,写出了王小红克服困难的士兵突击,这个人物刻画是丰富的,但不够饱满,她总是在前进,缺乏内心的刻画,更像个视角女一号,围绕她的其他角色反而更为出彩。也许是与王珞丹的都市小女生在观众中的先入为主有关。
相比而言,全剧男一号梅贤祖就格外饱满些。全剧以梅贤祖抢亲开场,他抢的是他所钟爱的妓女牡丹,牡丹被军阀马戎强娶,但没想到抢去了王小红,两人误入黑木蛟的山匪帮。梅贤祖的豪气,梅贤祖的痴情,梅贤祖的天真,都被杨志刚演绎得层次分明。在爱情与道义上,杨志刚的梅贤祖都有一种觉醒的性格渐变过程,这种人物发展,使得梅贤祖摆脱了概念化的扁平。
全剧反派马戎刻画得也颇为成功,最精彩的是设置了马戎的父亲,一位中风无语的老人,马戎杀人如麻,但在父亲面前是一位孝子,父亲成为他内心独白倾诉的对象,这一笔两得。他对牡丹、梅家三姨太的爱各有表达,刘威用偏喜剧的表演方式处理,增强了角色可看性。
不管是梅贤祖还是马戎,《红娘子》中男性角色弘扬的还是以关公为精神衣钵,忠义仁孝,甚至是被强化的奴性。郭靖宇喜欢写主仆,仆对主的忠诚,在《将军》里,这种主仆关系在奴性的拐角走向了一个更为宽宏的人性坦途,角色升腾,情怀飞跃。但在《红娘子》中,这种主仆关系却落在了实地。
抛开王小红的红军身份,抛开梅贤祖的生父是辛亥革命的烈士的背景,《红娘子》的核心剧情其实依然可以成立,但郭靖宇给这个大宅门抹上了曙色,宅门个人命运同步了时代的车轮滚滚,也算一种拓宽。革命历史题材通俗剧如何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切上达到统一,我觉得江苏卫视另一部定制剧《断刺》做得更为妥善些,好在郭靖宇是位勤奋扎实的编剧能力的优秀导演,我们还有望于《红娘子》续集的好戏再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