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大”字剧是从《大工匠》开始的,包括《大国医》,我觉得有几个特征。一是故事必传奇,年代跨度很大;二是演员阵容强大,明星繁多;三是能让一批演员有表演提升,比如《大工匠》奠定了孙红雷的收视率基础,到了《潜伏》有了飞跃。最近看了《大瓷商》,基本也是符合我的这个“大戏”三个标准的好戏。刚看到消息说,该剧已被确定为央视八套09收官大戏,确实值得一看。

《大瓷商》抓了一个好题材。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与景德镇瓷器紧密相连,但近年做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没有,很多年前有部电影叫《祭红》,好象是说瓷器人的命运,现在大家对瓷器的了解更多是从周杰伦的歌开始。《大瓷商》弥补了这一题材的缺失。故事从清末民初开始,从景德镇官窑主赵孚生失败烧制大龙缸开场,交代了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背景,同时,赵孚生孤注一掷用自己的爱女赵如意祭窑,以换得下次成功的心理砝码,这成为全剧开场的吸引观众的戏剧焦点。儿子赵如心连夜带妹妹出逃,全剧人物命运的波澜画卷由此展开。
《大瓷商》的导演是吴子牛,他的夫人司马小加是著名博主司马平邦的姑姑,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当年轰动一时的《天下粮仓》就出自他们夫妇之手。《大瓷商》再次延续了吴子牛史诗剧的一贯风格,用群像命运的纠结来展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全剧围绕赵家、陶家两代人的恩怨,从民初写到抗日胜利,从瓷器只为宫廷而制,到最后青花瓷的两大发展出路,一是由赵孚生祭奠爱女如意做的青花瓷小碗,他从景德镇出走,却让青花瓷发展为江浙、苏北一代的民用品,二是由从小接受大学教育的陶昌南带到法国,从法国开始,让青花瓷走向欧洲市场,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御用装饰品,走向民间民用,走向海外成为一种产业,正是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
当然,这一前进,是付出了两代人的代价,爱情与生命的代价,陶昌南与卫秋禾、赵如意、王雪玉这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成为全剧爱情婚恋的主线。卫秋禾的开放与保守、赵如意的大爱与勇敢、王雪玉的隐忍与放手,都是让观众能感怀万千的。我们看到景德镇这样的民国富裕小镇的世外桃源中的团结与荣誉,陶盛仁立下军令状解救赵家,不仅仅是一种行业的团结,更是一种责任,尽管是为末代宫廷服务,但说明了一个行业的职业道德与产业责任。后来,赵家后代与陶昌南的对立对抗,无非是时代的发展对人心的异化,当然,日本侵略者的进入,更让一场普通行业商战升级到了民族文化的保卫,善与恶,我们看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的、高洁的、中国人的血骨与气节。
全剧让我们看到瓷器行业的众多鲜为人知的常识外,还有民国生活状态的全景描述,特别是景德镇这个小县城的风雨。我比较难忘的是宁静扮演的妓女与国民党军官在小桥阁楼的最后的回望。
《大瓷商》是标准的群星阵容,除了宁静,赵文宣、刘德凯、黄梅莹等老戏骨都有精彩的表现,我没想到扮演男一号的是久违的夏雨,对他的印象还处在缩小版的姜文上,但《大瓷商》中,夏雨跨度很大,角色让他的表演潜质再次挥发,看到一个更为成熟与稳健的夏雨。
同样因为《大瓷商》让人刮目相看的还有伊能静,她是标准的花旦,但剧中她扮演的卫秋禾从青年演到中年,伊能静不再小家碧玉,而是经受住了大风大浪考验的大女人。一部《大瓷商》让伊能静直接脱胎换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