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终于看完42集高希希的《新上海滩》,觉得的确是近年难得的一部好戏,取得的高收视率是理所当然,而且这部《新上海滩》,的确已经超越了旧经典。
高希希凭借《历史的天空》《搭错车》《幸福象花一样》等高收视率的戏,成为目前各大电视台买家最为信任的导演品牌,其市场号召力算是第一,我觉得他的戏最大的特点是朴实和深情,不管什么题材,他的电视剧里总有一种大情怀。
对于《上海滩》,很多导演都望而止步,有人甚至依赖于类似请某些大明星的组合来取胜。去年公布《新上海滩》的主演阵容看,高希希并没有依赖中年明星,而是起用黄晓明、黄海波两位偏年轻化的新人,只有孙俪和李雪健算是最有说服力的配置。看完全剧,才发现高希希还藏了一个方艳芸,在这部男人戏中,陈数的因为角色正确的逻辑性,表演光彩已经超越了本应大放光芒的冯程程。我认为高希希首先把功夫花在了剧本的改编上。
面对高希希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新剧本得以在目前的审查制度下得以通过,这个技术性的问题,恰恰成就了《新上海滩》如今的辉煌。
其实超越周润发的《上海滩》并不难。20多年前,这部戏风靡大江南北时,内地电视剧的制作播出都没有严格的规范化。假如把《上海滩》在今天引进,可能广电总局是难以通过的,因为的确就是一部标准的黑帮片。就旧版的许文强而言,他的发迹就是毫无理由的给了阿炳一次刺杀的机会,借刀杀人,然后灭了阿炳,从此迅速上位,历史的前进总是踩着道德沦丧的血迹,旧版的许文强的前进首先在就在于他的彻底沦丧。这是当年香港的创作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如何把世界观、价值观拉回到内地如今的主流文化所认同的范围、同时又不失全剧的传奇与精彩,这是高希希和编剧们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我觉得编导在许文强和冯敬尧的重新定位上下了功夫。
特别是冯敬尧。在《新上海滩》中,冯敬尧的矛盾面一直是外国殖民者,他的梦想就是能够当上华董做正经光明的买卖,但是自我与历史的局限,最终他还是逃不脱与光明对立的黑暗,他终究是个沾满鲜血的黑帮,但却是个慈父。从冯敬尧与祥叔这条线,关照了许文强、丁力、方艳芸、冯程程等四位年轻人的命运。
在《新上海滩》中,高希希首先对许文强进行了拨乱反正,他在北平参加革命失败后,到上海滩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有点象现在的北漂,最重要的一笔是把方艳芸改成了他的红颜知己甚至是曾经的情人,全剧中,编导保持了许文强智勇双全的武侠色彩的传奇性,既没有把许文强写成革命青年,也没有把他写成冯敬尧的同类,算是中立的正义青年。
对丁力的改动不大,但完善了丁力这个角色的立体感与合理性,原《上海滩》最重要的戏剧性就是丁力与冯程程的婚姻,在《新上海滩》里,冯敬尧对丁力追求冯程程的直接鼓励,给了丁力这一行为更为合理的逻辑。
其实,不管是周润发的《上海滩》还是高希希的《新上海滩》,上海的本土特色几乎没有。其实《上海瘫》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香港的创作者没有拘泥于历史与环境的真实,而是写意刻画出了许文强、丁力、冯程程、冯敬尧等成功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一种能够与当代人产生共鸣的人生奋斗的大情怀。《新上海滩》同样如此。高希希没有刻意在环境、语言等方面找所谓旧上海的感觉,同样也在立足于人物刻画的基础上,写出动人的人生情怀。比如方艳芸。
方艳芸在原著中不是冯的女人,新版中,她是被冯包养的交际花,编剧把她的戏写得很饱满,虽然她的集数不多,但都是实在的戏与台词,所以留给观众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观众喜欢这个角色,是因为编导赋予了她太多感情,这种感情是能打动现代观众的,可以说是有共鸣的。我很喜欢她到石库门老屋的那段台词,她说她每年这一天都来这里,因为这是她来上海落脚的第一个地方。这场戏虽然是过场戏,但演员饱含深情,内心节奏也好,很能打动人。
同样,在冯敬尧的刻画上,也是通过父女之情、他与祥叔的兄弟之情写得很生动,李雪健的表演也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高希希在人物情怀上下了功夫,使得《新上海滩》完善了原《上海滩》的不足,呈现出难得的大气,已经超越了20年前的旧经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