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虹影就是个《上海魔术师》

(2006-12-11 12:40:12)
      吴老师上午问我,啥时把名字改回去,我说不改了。很多朋友以为我现在的杨景宋这个名字是我最近的临时起义,其实不是,这个名字还是虹影去年给我起的。
      应该是去年,以马搬到上东新家,我和虹影去祝贺,那天晚上,我们大谈《不良教育》《大长今》,然后就玩起了改名算命的游戏,我说我要改名,但汉语拼音不动,这样护照方便,于是我们仿佛进入了小学的课堂,最后听到杨景宋这个名字,虹影两眼放光,说,杨景宋好!
      我很享受和虹影聊天的过程,她那带着浓重重庆口音的普通话总是随着情绪抑扬顿挫,兴奋之刻目光炯炯,她是个激情满怀的人,如同她的作品。
                    虹影就是个《上海魔术师》
     我是个活在视听文化中的俗人,所以这些年几乎不看小说。2年前认识虹影、苏童等作家后,开始象中学那样,有空捧起书香。她的作品看得不多,《饥饿的女儿》《上海之死》还有一些短篇。我非常喜欢《饥饿的女儿》,一直希望以马能搬上银幕,还有《上海之死》,非常电影的一部作品。
      上海与重庆,是长江连起的两座都市,也是虹影的前世今生难以释怀的两个心结。完成《饥饿的女儿》这座自传体长篇佳作后,她的目光主要聚焦在上海,1949年前的上海。特别是《上海之死》,我觉得作为作家故事的奇思妙想与大胆虚构,以及文字的个性张扬,这部小说都做得相当不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题材。《上海魔术师》同样如此。
       这部小说写的是大世界1945年到1948年间,杂技世家中的一对金童玉女的情感命运。在虹影旧上海三部曲中,算是走向旧上海底层平民的一个终结。大世界的确是旧上海底层平民娱乐的中心,鱼龙混杂,虹影的文字不再像《上海之死》那样充满雅致细腻的抒情与内心刻画,而是用多种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风格,形成了一个复调式的交响,群像的塑造算是成功。那个年代的上海也是多元文化的并存,落脚在杂技这个俗文化的焦点上也是如此。
       一对孪生的龙凤胎姐弟,都分别走进了魔术世家,一个随着犹太人称为加里王子,一个成为闯江湖的精灵兰胡儿。他们一见钟情,却不知他们是孪生兄妹。他们心心相印,却总是被残酷的现实分离。《上海魔术师》最大的成功还是多样风格的人物语言刻画以及历史环境的成功还原与想象。魔术这一人物职业特征,也给这部小说带来了强大的戏剧感,亦真亦假,波澜起伏。我觉得《上海魔术师》是最具可读性的虹影小说,也是一部剧情大片或者是电视连续剧的好题材。
       尽管是写别人故事的作品,但《上海魔术师》中依然有虹影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兰胡儿,她的语言,她的精神状态,像极了《饥饿的女儿》中的少女。包括《上海之死》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对身世有着不确定前尘的心灵放逐人。生在别处,这是虹影作品贯穿的特点。
       虹影作品中也始终体现着一种豆蔻情怀,比如《绿袖子》中的少年,还有这部《上海魔术师》里的姐弟,那种对青春萌动的纯真的表述,让我们始终看到虹影内心深处的单纯,以及与破坏这种单纯的世俗抗争的勇敢,这种勇敢变成了生动的文字,阅读这样的文字有一种快感。
       其实虹影本身就是个上海魔术师,把这座都市的前尘往事与如今读者对青春、对自由的向往暗度陈仓,变幻出一个个生动的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