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怎能忘却梁左?

(2006-05-21 16:51:12)
    19日,早上的天就黑了下来,但城里面没飘雨,下班的时候,明显凉了,去完798一个杂志社的酒会,天才开始飘黄泥。5年前的今天,著名作家梁左离开了人间。
v   20年前,中国还是个大众的文学时代,我的妈妈是个普通的会计,爸爸是个厨师,但爸妈还是订了很多文学刊物,类似《十月》《收获》《译林》等等,我虽然还是小学,但囫囵吞枣看了许多,很多小说都改编成了电影,那也是电影的黄金时代,最有名的是《人到中年》,我记住了谌容的名字,后来逐步了解她还是她的爱人的祖籍是我们这里的,于是加了很多亲近。特别是《顽主》出来,梁天的名字就与谌容连在了一起。但那时侯,大众文学时代逐步被大众视听时代取代,谌容的名气已经不如他的儿子们。我家里有了日立彩电,文学刊物也不订了,我投机被保送到某大学读书,我开始看CCTV各大晚会,每年的春节晚会必看,《虎口遐想》《电梯奇遇》让我记住了梁左的名字。1989年元旦晚会的梁左的两个相声让我震惊,应该是侯跃文、姜昆两分别说的两个,后来我还买了一盒录音带,名字就叫《特大新闻》,“听说天安门广场要改成农贸市场了”,侯跃文的“广岛扔一颗、长崎扔一颗”,那源于真实人心的夸张带来的豪放,成为相声难得的光彩,刺激与张扬着观众的神经,百听不厌,那一年元旦晚会的导演应该是张子扬。这两个相声又象两段谶语,那一年的夏天过后,一曲《好人一生平安》抚慰着百姓的心。
                 我们怎能忘却梁左?
    大学毕业到了电视台,《我爱我家》让我彻底记住了梁左这个名字。1998年我来到北京北漂,那时侯正是《我爱我家》第一次在地方卫视复播,陪伴我度过了很多寂寞的时光。那时侯我住在东直门,白天去电影学院听课,晚上回来就看《我爱我家》,很多台词倒背如流。那时侯,我在北京才听说,《我爱我家》曾被北京台禁播过,我不解。
   5年前,听到梁左去世消息的时候,我刚从华谊兄弟辞职准备去报社,心在波动,所以对他的离去并没有太大触动,只觉得太可惜了,人到中年应该保重身体。2002年(应该是这一年)的春天,北京青年报的罗劲松通知我们某天到香格里拉集中,有活儿。去了就被拉上车,直奔西郊。上车才知道是去给梁左扫墓。好象是去了河北的蓟县,好山好水,是个刚开发的陵园,梁左就在一个风水好处。那天阳光灿烂,去了很多明星,突出的是蔡明,一身黑衣,她往那里一站,泪水就止不住了。大家分别前去吊唁。我和《北京电视周刊》的李枫一起献了一束花。应该是梁天主持的,我没有见到谌容家人,听说早一天已经来过了。空旷的山地上架设了音响,不停地在放毛阿敏演唱的《我爱我家》主题歌。我很喜欢那首歌,歌声中,我流泪了。歌词是这样的: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默默地跟了你这么多年;
           当你累了倦了或是寂寞无言,真的诺言会实现在你身边;
           爱是一个长久的誓言,平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相逢成为再见;
           再见成为遥远的思念,内心的平安 那才是永远
    这首歌反复在阳光下,一遍又一遍,我觉得真是唱给远在天堂的梁左的。后来,在毛阿敏复出的专辑中,她还把这首歌收进去重唱了,名字叫《诺言》,我再听,还是会想到悼念梁左的那一幕。
    结束悼念活动,我们一大队人马回北京的时候已经是中午,车队在途中吃饭,梁天分别给大家敬酒,不停说谢谢。大约很多桌,这人一到酒席上,就象换了一样,陵园里的沉寂变成了酒席上的喧嚣,的确,活着的人是要吃饭的。快到北京时,梁天托人给我们这些记者还塞了车马费,我有些意外,不知道是收还是拒绝,但同去的同行们都顺理成章地收下,我也不好拒绝,但心里还是很不自在。那酒,这钱,和墓地上的歌声以及我的眼泪,两个世界,转换之快,来不及让我细想。回到香格里拉饭店,大家就散了,融入车水马龙。
    做记者时,有年袁德旺执导春节晚会,他曾对我说:“劲松啊,这是我最后一次执导春节晚会了,我现在最想念的人就是梁左啊。”袁老是我最喜欢的CCTV晚会导演,他是最早把美国那本著名的《光荣与梦想》的书名,用在亚运会晚会上的,后来成为大家常用的一个词组。
    离开报社,与英达的公司成为邻居,当年的摄象王小京也成为英氏公司的大掌柜,我和他一聊情景喜剧,就会说起《我爱我家》。这些年,这部戏不停复播,我依然是忠实观众。
   《我爱我家》之所以成为经典,还是因为梁左。他扎实的文学功底,敏锐的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洞察力,都超越了他同年代的作家,他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长篇巨制,但他却用一段段精彩绝伦的相声、一个个以小见大的情景喜剧小品,用视听娱乐的大众形式,勾画出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的中国人的人心世态。再过几十年,当我们的子孙问我们1985年到1998年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话,我们可以把梁左写的相声去让他们听,我们可以把梁左挂帅的《我爱我家》给他看。王朔曾把梁左身前的作品汇编成《笑忘书》,我觉得书名很好。我常和王小京老总说,假如梁左在,情景喜剧就不会象如今这样平庸了。
    今年初,约了《玻璃婚》的导演王平谈事,正好他和梁天一起,梁天拉着我们共进晚餐。我和梁天不熟,那天他说起想把梁左的《侦破爱情》搬上银幕,也是对哥哥最好的纪念。听了故事,我也觉得是很好的电影题材。我说,其实谌容的《人到中年》也是很好的电视剧的题材,可以扩大到当代的故事,我还提到了《减去十岁》,很荒诞,很有意思。王平大哥惊讶我竟然记得谌容老人以前的作品。
    我和梁天不熟,后来也没有联系。想来这几个月他一直在为哥哥的作品搬上银幕而奔波。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会让他很辛苦。但我想,纪梁左先生的方式有很多。19号那天晚上,在《超级女声》的广告时间,山东教育台又在播《我爱我家》,又把我看乐了。我们怎能忘却梁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