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公映了.27日那天,陪侯咏跑了五家北京影院,听了观众对这部等了三年的电影的观感.
在北京大学,虽然放映时间是下午,但2000多观众全满了.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感动.
在星美国际影城,有一对夫妇发言,老婆说这是她这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中国电影,丈夫说,看完<茉莉花开>,他对章子怡的演技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还是在星美,一位男观众问侯咏,为什么用三段?他觉得每一段女人的命运都一样.侯咏回答:那你不是很了解女人.
28日陪侯咏去了上海,配合联合院线宣传.中午院线经理请吃饭,我和侯咏基本接受了一次教育.吴鹤沪经理不停说明,上海决定5月6日公映是多么明智的举动.现在25号公映很不好.我和侯咏就在他不停的教育中吃完了那顿饭.
上海记者还是很热情,关于最近几天的票房成为关注的焦点.我说我不知道,这票房的事情要去采访发行人安欣.晚上有空跑了几家影院,因为是<理发师>公映的第一天,上海影院都很支持这部电影,排了很多场次,但我发现观众却不多.
今天一早,看到上海各大报都登了侯咏的专访,不过都说<茉莉花开>遭遇票房春寒,说是第一天30万,第二天20万.我很奇怪,就打电话给安欣,问是不是她公布的,安欣说没上海记者采访她.我再问上海青年报的记者,她说这个数据是联合院线的人通报给记者的.我不明白上海联合院线为什么要背着我和侯咏导演说这些.
我问安欣,这个票房数据对不对.安欣说不准确,首先<茉莉花开>全国票房不高是现实,但呈现的是上升趋势,而不是上海联合院线的个别人帮我们宣布的那个数据,他应该是说混淆了.
在前天吃饭时,我说这次宣传<茉莉花开>,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不向媒体虚报拷贝数和票房,我们<茉莉花开>拷贝数是129个以及168块数字银幕.吴鹤沪说<理发师>是200多个,我和侯咏都很吃惊,因为是我们的两倍,可见<理发师>对票房的野心,以及上海联合在<理发师>票房上所承受的压力.上海联合说<雏菊>拷贝是200不到,好象他们对<雏菊>票房并不看好.
要让我个人评述今年五一档期电影,可以有如下意见.
<南极大冒险>:会是五一票房最高的电影.目前,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有着天生的好感,观众可以不用听报刊媒体的宣传,而只通过影院大堂的简单视觉宣传而直接决定买票进电影院.这就是好莱坞大片的品牌吸引力.这部影片也是很适合假日氛围,比<导盲犬小Q>要更加娱乐化.这就是美国电影的魅力.
<雏菊>:韩国电影虽然很受媒体和影评人追捧,但在中国的票房就是不高.但<雏菊>的导演是刘伟强,故事也是美人加枪战,很符合商业电影的元素.加上原著小说的影响,这部韩国片可能会有点票房起色.但遗憾的是,影片拍得很欧洲,节奏舒缓,只有枪战几场戏才让人会明白,<雏菊>的确是刘伟强拍的.节奏慢成为<雏菊>票房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最大阻碍.但首映时票房可能不会差.
<理发师>:在月初,该片上海首映上打出了陈逸飞在天堂期待观众喝彩的宣传语,我看到杨澜的博客上写的<陈逸飞不需要廉价的喝彩>一文,我觉得杨澜的评价是中肯的.我觉得陈先生的周年纪念,会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影院,但看完后,观众会失望.问题出在导演仙逝带来的整部电影的不流畅,以及男主演气质的不符.我觉得陈坤是好演员,但并不适合理发师这个角色,角色没有太大可信度.
<茉莉花开>:因为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5月4日公映,所以内地首映紧急安排在25日,与<南极大冒险>竞争,显然力不从心,所以截止到今天70多万全国票房很正常.但从观众观影快感而言,<茉莉花开>显然要比<理发师>强,从节奏上也胜过<雏菊>.遗憾的是,目前国产电影的口碑一般,这会大大影响首轮进影院看<茉莉花开>的观众人数,但在观众口碑上,这部影片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遗憾的是,今年五一挡期的这几部电影都不会引起影评人的兴趣,因为都是重剧情而轻影象的故事片,这一点在<茉莉花开>上很明显.侯咏没有滥用什么长镜头来卖弄摄影师的技巧,而是老老实实按照说故事的快节奏来拍了部电影,所以有些新锐的影评人不会看上<茉莉花开>.
包括<理发师><雏菊>,可能不会有新锐影评人的太多美誉,因为前者缺乏整体感,后者过于把一部通俗小说变成了欧洲化的文艺片,起码我对<雏菊>的期望是很商业的也是很剧情的.
但愿通过今年这几部电影的竞争,能把五一档期的总票房比去年有个大幅度的提升.不管谁多谁少,那就是孕育一个新的高票房档期的最大胜利.
前一篇:侯咏感慨姜文是个好演员
后一篇:网友能阻止林志玲演小乔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