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相当”讲政治

(2006-02-02 11:48:36)
    博客开了快两个月,的确还没把很多网络技术功能弄明白,包括不能及时回复网友的留言和评论,今天看到perfei的留言深感自己要尽快掌握网络技术的迫切性。今天看到白玫瑰留言,想听听我对《无极》落选奥斯卡的看法,就说几句马后炮吧。
    自从我写了关于几部贺岁片的观感后,接到了两条短信,于是我从此不再说《无极》,也从此不提陈凯歌,尽管陈凯歌是我曾经极为敬仰并给予很大希望的一个名字。早在2003年,在《无极》尚在雏形时,我就陆陆续续听到一些消息也参与了某些出谋划策的小点子,包括女主角的选择,我推荐了张柏芝,所以,我在说《无极》诸多不是时,始终没有批评张柏芝,不是我固执偏袒她,而是我怀有歉意,的确她没演好倾城,对不起凯歌导演。第一次看《无极》就是首映那天,感觉就是不能入戏,我很担心自己有问题,于是又再看了一遍胶片,反而更不喜欢了,于是才有了《情癫大圣》是《无极》勀星的那篇文字,也正是那篇文字,彻底惹怒了老友而让我断了再提《无极》的念头。
   《无极》到底怎样,我想大家已有公论,特别是《金刚》公映后,我看到《无极》最大的问题不是剧作、不是演员,而是技术,我说过,中国大片的落差至少50年。而奥斯卡是什么?主办奥斯卡的全称应该是电影艺术与技术科学协会什么的,奥斯卡对于电影技术科学的含量那也是相当重视,电影的视觉奇观的确是需要技术的创新去推动的,在已经有了《指环王》三部曲的高峰面前,《无极》的所谓东方奇观算是什么?答案很明显。包括《金刚》《纳尼亚》,在今年奥斯卡中也没有占据太多风光,主要是因为尚未超越《指环王》。奖项永远是鼓励创新中的优秀者。当然,《英雄》也入围过奥斯卡,平心而论,《英雄》的技术含量的确比《无极》高,能入围奥斯卡,也有别的因素。
    仅在技术一项,《无极》就拿不到奥斯卡的入场券。下面再说说我所了解的奥斯卡的其他八卦。
    除了鼓励电影新技术,奥斯卡数十年如一日地在鼓励颂扬自由、尊严与承诺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艺术主题。奥斯卡的众多获奖影片、特别是最佳外语片基本在这一人文母题的范围内。奥斯卡把自己的艺术人文准绳圈在众多小投资的文艺片中,把技术鼓励的标杆砸在好莱坞自己的视觉大片头上,以及好莱坞无法复制的日本宫崎骏的那样的特例中。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除此之外,世界上任何一个竞赛与评选都是相对的公平与公证的,奥斯卡也难以免俗。奥斯卡在好莱坞的权威性,首先建立在它的获奖提名片的确对票房与片酬是有着正比的推动关系(这不像我们的金鸡奖),所以,好莱坞各大公司对奥斯卡相当重视,据说某些专业发行公司会包架专机把评委们运到拉斯维加盛情款待,精心观看自己公司的报名影片。所以,在奥斯卡中也有得奖专业户的公司。但人家还是要个脸的,不会把自己拿不出手的片子硬是往评委怀里塞的,所以奥斯卡多年来一直在相对的公平与公正中与时俱进。
    《英雄》当年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除了它本身能让片方拿得出手外,得益于当时它的发行公司是米拉麦克斯。同样的发行人在买下《无极》后,又突然中止了与《无极》的发行合作,把《无极》的北美市场命运交给了凯歌夫妇与出品方月亮石公司自己打理,《无极》就失去了冲击奥斯卡的关键动力,那就是美国专业发行公司的支持。所以,《无极》败给了《英雄》与《十面埋伏》,起码在奥斯卡的提名上。
    那么美国的专业发行公司是否是奥斯卡的幕后黑手?话不能这样说。只能说,奥斯卡相信发行公司的眼光水准,发行公司可以说是奥斯卡提名电影的初评者。在完全市场化的好莱坞,影片收益是最大的政治,一个不被专业发行公司看好的电影,很难有很好的前途,包括奥斯卡。
    当然,奥斯卡最大的政治不仅于此,还体现在最佳外语片的选送模式上。
    假如奥斯卡是一个对美国本土电影产业有着一定商业利益推进的权威奖项的话,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极大地颂扬着美国精神,更保护者美国本土电影产业。最佳外语片并不是由美国发行公司直接报名的,而是由各国电影主管部门或官方认可的组织报名的,这意味着,假如某家美国发行公司看好某部外国电影,而这部影片没有通过当地电影官方组织认可时,这部外语片就无缘奥斯卡。比如,奥斯卡认可的中国内地电影报名奥斯卡的机构是国家电影局,假如这部电影没有通过审查,那这部电影就报不了名,也就是说,中国的所谓地下电影是永远上不了奥斯卡的提名的。同样,在众多电影局通过的中国电影报名奥斯卡上,决定权也在电影局,比如2002年电影局在选择《英雄》与《和你在一起》时,就把前者送给了奥斯卡。当年《霸王别姬》其实是用香港地区的奥斯卡名额去报名的,内地压根就没同意。用外语片所属国家或地区的官方组织来制约美国发行公司在外语片的选择,既保住了奥斯卡的国际政治形象的四平八稳,也控制了外语片在美国的引进。
    为什么奥斯卡要保持与各国电影管理部门的良好关系?我认为是因为不能断了好莱坞电影在各国一路畅行的大财路!商业是好莱坞最大的政治。假设一下,假如奥斯卡让一部没有在本国通过审查的外语片提了名获了奖,而得罪该地区的电影主管部门,那损失的还是好莱坞电影本身的利益,因为好莱坞电影的出口产值也不容忽视。这个规则,有点像我们央视开门办春晚,表面上是全国各地电视台主持人都能在春晚亮相拜年猜灯谜,但来的似乎只有各地卫星频道的主持人,你要是一个县级甚至市级电视台的主持人就很难,因为你所在的电视台覆盖范围太小,央视用卫视主持人亮相春晚的潜台词就是:各地方卫视能否同步直播一下央视春晚啊?但是,各地方卫视同步转播央视春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市场经济面前,央视又与实力落差很大的各地方卫星有着同等的利益牵制关系,只因为各地方卫视尚有一个市场空间。
    以上只是我对奥斯卡的八卦式的看法,不知白玫瑰满意吗?任何一个大奖,千万别把它看高了,也别看低了。当有人拿着类似奥斯卡不靠谱地开什么冲奥研讨会时,那也就是个大忽悠。研讨会是专家学者干的事情,但我们的电影圈的研讨会很多,导演乐此不疲,专家忙于赶场,于是我们的导演越来越不像导演,专家也越来越不是专家了,都是钱闹的!人家奥斯卡也为了钱,但人家做得聪明,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聪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