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余额宝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苏培科 |
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
苏培科 /文
近期,关于“余额宝”的争论异常激烈,甚至被上纲上线至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层面。其实,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有些过度和夸张了,余额宝只不过是用互联网将零散的活期储户集中起来做了一件“团购”生意,用资金优势去议价谈判了一个高利息而已,无非是“寄生虫”(余额宝资产组合中92.21%是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的买卖,虽然不关乎金融创新,但对支付宝却是革命性的创举,是进入金融业的一尾大鲇鱼,是逼迫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创新的驱动力。
余额宝之所以被高度关注,主要是发展的太快了,现在已经超过了4500亿元,拿走了中国活期储蓄的1%,导致活期储蓄快速分流,让躺着赚钱的银行有了期限配置的压力,“短存长贷”和低效配置信贷资源就得悠着点了,以往银行长期用活期存款利率(现在是0.35%)廉价占有几十万亿资金,加之没有替代渠道和大多数人缺乏投资理财能力,于是银行在这块拿走的利差超过了6%,余额宝无非是通过协议存款收益把这一块中的大部分还给了储户而已,只是减少了银行的收益,何来抬高资金成本之说?最多只能说是钻了银行“歧视性”政策的空子,当你了解了中国银行业的一般性存款与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差别之后,会发现存款利率相差很远,明显有歧视性,看看同业拆借利率就很清楚了,协议存款利率在春节前已经飙升至7%以上,现在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远高于活期储蓄利率,而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的利息更接近市场真实水平,远高于1.1倍的基准利率。协议存款主要是针对部分特殊性质保险资金开办的存款期限较长、起存金额较大的存款品种,同业存款主要是对有金融机构许可证的单位在银行的存款,由于同行更清楚资金的真实价格和成本,因此获取了远高于一般性存款的利息,当然有利有弊,吸收一般性存款虽然成本低,对银行而言是被动的,存贷款增减对贷存比、准备金和银行的头寸变化影响非常大,为了应对这些指标的频繁变动,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协议存款等方式来满足主动性管理流动性的需要,要想获得主动性自然就得付出高利息,由此就产生了存款利率的二元结构,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像货币式基金这样的套利性产品,余额宝等各种“宝”也只是这种二元结构下的蛋。因此,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的原因主要来自利率管制,而这也恰恰是导致信贷资金错配和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主要原因,要尽快改革是打破金融垄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非打着“国家金融安全”“规范存款利息”等幌子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同业存款、协议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这是一种荒唐和违背利率市场化的倒退之举。如果管理部门真的一心为公,那就将所有的协议存款和同业存款都转化成一般性存款,看看究竟有几家银行愿意?又有多少人愿意用一般性存款利率把资金借给银行来缓解头寸?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岂不又陷入被动了,因此千万不能用陈旧的规则和戴着有色眼镜来搞保护主义和维系银行垄断。
随着中国财富管理业的兴盛,活期储蓄分流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移,也并非“余额宝”而导致。从活期储蓄占比减少的数据来看,2010年底中国的活期存款占总储蓄的50.23%,到2013年底已经减少到了39.23%,活期储蓄分流早已经开始了,这几年活期储蓄流失已经超过了5万亿元以上,其中大部分进了银行的理财产品,2013年6月成立的货币基金余额宝仅是外来的一员,只是快速分了一杯羹而已,抢食银行的活期储蓄,银行自然很警惕和不舒服。为了应对外来的挑战和冲击,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了“类余额宝”产品,想留住储户,这无疑是利率市场化的前奏,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竞争和角逐,银行不提高自我竞争力,一味地息差“圈养”反倒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的隐患。
如果银行没有做好承接大规模资金管理的准备,金融脱媒必将出现资金分流,现在余额宝虽然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快速颠覆了传统的货币式基金和财富管理模式,但这也未必意味着支付宝在未来能够一统天下,毕竟中国百万亿财富管理的革命才刚刚开始,这需要中国出现更多有专业管理能力、有特点和有信托责任的财富管理机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较高的收益将决定未来的格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注定没有出路。
“余额宝”的资产管理模式在传统金融行业似乎并不新鲜,似乎仅仅只是用互联网卖了一个协议存款而已,并没有多少创新。但这对支付宝而言却是革命性的创新,如果没有余额宝,支付宝日益增长的沉淀资金就成了烫手山芋,远远超过监管红线的沉淀资金始终让支付宝摆脱不了“擦边球”和违规的嫌疑。根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而支付宝的客户备付金(即为沉淀资金)在2013年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意味着只有5亿注册资本的支付宝要补足至少100亿元,如果沉淀资金进一步增加注册资本还得增加。如此一来支付宝每年可以获得几十亿元的利息收入,但花费的监管成本和应对资金管理的风险却很大,有了余额宝既可以转嫁风险和减轻监管成本,同时还吸收了更多的资金进入到余额宝和支付宝,未来一定会享有中国财富管理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可以通过控股的天弘基金获取正当的管理费用,这对支付宝来说是一举多得的创新。
虽然余额宝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并非完美无瑕,如果各大银行自己都高调成立了“类余额宝”产品,余额宝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利息将来不再会享有特权,余额宝的资金收益率曲线自然会趋于平均化,当然货币式基金也有亏损的可能,一旦银行在未来面临风险,“寄生虫”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但,又有哪个金融产品永远没有风险?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欢迎添加苏培科《财经每日评》微信公众账号:cjmr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