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加息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
加息不能太频繁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2/10/16/28/u52746494_12ec65246e8g215.jpg
详见同一主题的电视评论【财经每日评】: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yNDQ5OTAw.html
活期利率的上升会带来一些衍生问题,即加息会被进来的外资和热钱对冲掉,货币政策往往会被外部因素对冲掉。在笔者看来,活期利率应该不断减少,逐渐压缩短期资金的套利空间。包括商业银行在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息,也应该逐渐取消。只有这样,热钱才会减少套利,利率对活期资金的吸引力才会越来越少。否则热钱除了赚取人民币升值的利润之外,还会赚取利率带来的利润空间。因此若要减少外资对冲中国货币政策,必须要减少外资套利空间,方法就是降低活期和短期存款利率。
对于加息到底能不能提高大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方面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目前大企业多方面融资渠道都能打通,在最直接的信贷渠道上,大多银行都想把钱贷给有还款保障的国有企业、央企,因此从贷款成本来看,显然是一种不对称的。另外,贷款方面也是不对称的,比如退出性的行业要加35%-45%的利息,而中小企业这一方面没有还款保障,肯定不是优质客户,因此贷款利率相对较高。新型战略性行业的创新性企业贷款非常困难,所以贷款利率方面显然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在这种不对称的情况下,增加国企、央企等大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成本并不容易,因为与居民消费一样,大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表现得不会很敏感。另外,在看好未来的投资回报的情况下,加0.25%根本不太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比如很多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者急需资金的时候,即使是高利贷都愿意去借。所以这种简单的加息很难提高抑制总需求的效果。
那么加息能不能解决通胀压力呢,笔者认为,目前来看加息肯定是管不住物价的,因为现在所谓的通胀压力是综合性的因素导致的,不是简单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胀。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依靠紧缩货币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中国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一定要注意节奏和时机的选择,切勿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结果会让局面更糟。同时我们的决策部门要研究宏观政策使用的滞后性,防止频繁的宏观政策导致半年后宏观经济出现波折,要避免政策的大起大落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该文为2011年2月9日苏培科电视评论专栏【财经每日评】节目的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