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二次发售机制”缓解全流通压力?

标签:
财经观察财经 |
“二次发售机制”缓解全流通压力?
苏培科
上周末,中国证监会对近期热点问题的回应,被人们冠以“六大救市政策”。然而,本周一股市却并未因利好而上涨,反而出现暴跌,沪指跌破2300点。投资者开始恐惧:“2008年的股市会不会跌到2008点?”
本周三,沪深股指在券商股的带动下,突然又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涨,让深度被套的股民见到了久违的大阳线。这是否意味着股市从此摆脱了底部?熊市出现了拐点呢?
从目前市场的一系列状况来看,投资者仍然不宜盲目乐观。当然,也不能过度悲观和非理性抛售,毕竟目前的股指自高点以来已暴跌了近63%,一些个股的市盈率等指标甚至低于欧美市场,并且A、H股价之间形成了倒挂。
对于越来越突出的“大小非”减持问题,管理层和投资者仍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规避系统性风险。
此前,股改期满的全流通股票仅仅只是少数,还只限于2005年那两批股改试点企业。一旦全流通股票大批量涌现,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和价格体系必 将发生严重紊乱。对此,笔者曾多次撰文阐释,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全年共有1549.39亿股限售股将解禁流通,占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总流通股本数的33%,而2009年解禁的 限售股数量将是6890.15亿股,相当于2007年底两市总流通股本的1.5倍。到2010年,获得解禁的限售股数量将占到2007年底总股本的 76%。在这三年的时间,仅限售股的解禁,就会使得A股市场总股本增长2.6倍。如果再进行IPO和再融资,那么A股市场的压力显而易见。因此,全流通阵 痛才刚刚开始,进一步规范“大小非”减持迫在眉睫。
从此次证监会在媒体“通气会”上的表态来看,上市公司再融资将与分红挂钩等制度显然切中要害,尤其是在缓解“大小非”减持的对策上可圈可点,既 不算“悔棋”,也不是“二次股改”,但关键在于执行细节。证监会表示,将对“大小非”减持和大宗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将通过券商中介达成交易(本周三券 商股强劲上涨的诱因),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完善大宗股份减持的市场约束、减震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开发可交换债券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逐步来完善市场内 在的稳定机制。
笔者认为,“二次发售机制”或许是解决当下“大小非”问题比较合理的举措。如果让大小非在减持时进行严格地披露、路演,执行IPO规则,投资者 就可以有选择地购买。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大小非”悄无声息地减持,投资者被动接受。但是,目前“二次发售机制”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出来,是否和成熟市场的 规则一致,目前还不得而知。笔者担心,这些机制被引入畸形的中国股市后,会演变成另一场灾难。因此,提高监管水平,减少行政干预,执行市场化规则,进行市 场化改革仍然是目前中国股市的重中之重。
要想引入“二次发售机制”,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目前的发行、定价机制,并完善退市机制,引入集体诉讼和做空机制。否则,“二次发售机制”仍是换 汤不换药。何况,券商比现有的“大小非”股东更擅长玩资本游戏,如果其与机构继续合作,操纵价格,股民会更惨,股市更是会大起大落。
至于“可交换债券”是否能起到“价格稳定器”的作用,或许还有待商榷。就拿现在的权证来说,本来也是为了充当“价格稳定器”,孰料竟成为市场投 机的对象。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股转债” (详见2003年3月笔者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中国股市可尝试股转债”一文),即在股价暴跌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手中的股票转化为债券,以规避因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暴跌,或许可以起到 “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写于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