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庆中新出版的《森林母语》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长篇小说。这部书让我很快进入一种亦真亦幻、恍忽迷离的境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牵引我的意识,在那里任意游走,留连忘返;它又让我不时转入一种镇定晴朗境界,让我浮想联翩,头脑中冒出一个个问题,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游走和思索之后,产生诸多感悟。
第一点感悟:任何时候,社会现实都是小说安身立命的根本。《森林母语》吸引我读下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那些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使我联想到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公学、刘丹媛们在反复暗示我们:我们的森林到底还能存活多久?我们的生态环境到底还能承受多大的破坏力?我们这个地球到底还能养活我们多少代人?我们必须要寻求哪些路子和方法去拯救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生态、我们的地球!因为这些都是读者心中最沉重、最关切的重大问题,所以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变化就特别关切。如果这些人物和情节与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关联度不大甚至毫不相干,小说怎么能让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广大读者去关注它呢?
第二点感悟:作家的想象力是长篇小说这棵文学之树的水分和阳光。丁庆中不仅是位关注社会现实的小说家,而且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家。有人认为,长篇小说作家最重要的是搭建框架,结构故事的能力,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他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搭建的框架才会新颖独特,结构的故事才会新意叠出,而其中蕴含的生活意义和艺术旨趣才会深厚而高雅。长篇小说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会使这棵文学之树缺乏水分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小说怎么会有生命力呢?在《森林母语》这部长篇小说里,作者所表现出的艺术想象力,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故事的脉络象山林中的小溪,蜿蜒曲折,忽隐忽现,聚散纷披,又主流突显,读者在追寻探索中能享受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那种境界。其二,人物的行踪和性格的发展变化,看似扑朔迷离,阴阳颠倒,不入常规,其实他们都能使读者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想,读者又会觉得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是很普通的,而他们的行为又符合现实中的生活“常规”。其三,人物语言,看似南辕北辙,不着边际,其实联系起来想,读者又会觉得它的前因后果和内在联系是有清晰脉络的。因此,我认为,《森林母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的想象力,正是这种想象力,给了《森林母语》这棵大树以充沛的雨露和阳光,使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发。
第三点感悟:文体的探索,是长篇小说永久性的课题。毫无疑问,《森林母语》在长篇小说文体探索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突出的特点:其一,它打破了一般小说结构方式的那种程式化趋向,呈现更自由、更多变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框架,和常规的脉络,用多元、多维、多变的原则结构全书,把设定的内容尽可能隐藏在形式背后。其二,淡化故事性,使叙述尽可能呈现生活常态。把故事和问题隐藏在生活常态背后。其三,吸收多种小说流派的体式精华,从主要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看,它吸收了人物命运型长篇小说的精华;从某些章节和片断看,它吸收了故事情节型长篇小说的精华;从反映的社会重大问题看,它吸收了生活全景式长篇小说的精华;从整体感觉出发,又觉得它更具有散文化长篇小说的特征。我以为这种以散文化长篇小说为主,吸收了多种小说体式精华的探索,是适应长篇小说反映当下生活现实需要的一种创新之举。
2013年12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