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九月。
去年九月,我去内蒙古参加了内蒙古河北商会走赵北长城活动,历时九天,行程五千里,途经三省,穿越古今文明,历经苍茫与繁华的交替。
那几天,我和几十名内蒙古河北商会及来自全国各地河北商会的企业家朋友们朝夕相伴,他们开朗,豪放,幽默,灵秀的各类人生情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来后发表了采访手记《在内蒙古走赵北长城》。
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冀商”这个群体和“冀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今年9月初,得知内蒙古河北商会正在组织“投资河北,回报家乡”活动,将于9月3日到达河北,带队前来的是王万恒会长。
想到能在家乡再次见到来自千里之外的那些朋友们,真的很开心。
于是我决定参加内蒙古河北商会这次来家乡开展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多了解这些身在外地的河北企业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那几天,随他们一路奔波,西柏坡,清苑县,衡水湖,白洋淀……几天的时光很快过去了,送别他们之后,留下了一些难忘的片断和瞬间,以及尚在不断沉淀的思考与回味。
关键词
9月3日 阴,小雨。
归心似箭 望眼欲穿。
从早晨就开始收到内蒙古河北商会的朋友们发来的信息,早晨5点他们就从包头出发踏上归途,路过呼市,快到大同,中午到娘子关……看着这些信息,这让我又一次想到去年在内蒙古的情形,蒙古舞,马头琴,苍茫荒原,踏歌而行,而这次是他们的归乡之旅,一路上景色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心情也一定会越来越激动。
下午3点我来到白楼宾馆,在会务组,见到了冀商文化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赵耀华和李合龙秘书长,这几天他们一直在忙于内蒙古河北商会的接待,安排住宿,行程,两个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很是辛苦。
5点多,内蒙古河北商会秘书处的曹涛、小薛她们还在不时打来电话报告行程,已过阳泉……已到河北界……而这边赵副会长和李秘书长不时看着表,计算他们抵达的时间,做好迎接的各项准备。
6点多,雨又开始下起来,他们打来电话说路上遇到了堵车。
快到8点,小雨中,一路风尘的“包头塞外旅游”大巴车终于平安抵达。
那天晚上我听到的最多的两句话是“欢迎回家”和“回家的感觉真好”
关键词
9月4日 晴
漂泊 亲近
今天,气候适宜,阳光灿烂,一连几天的阴霾细雨天气结束了。
一早,我随内蒙古河北商会的朋友们去了此行的第一站———
西柏坡。这是他们来河北的第一个活动,去西柏坡上党课,也是老乡们来到河北家乡的第一个心愿。
路上,听着车里的歌声、笑声,感受着这些漂泊在外的人回到家乡的那种亲近,放松,自然,舒展的心态,窗外是华北平原的秋天,正在收获中的原野。
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是年轻时离开河北去内蒙古大地闯荡的,无论经历多少曲折坎坷,家乡一直是心中的寄托,而还有的是身在内蒙古的第二代河北甚至第三代河北人,从小听着河北民谣和民间故事长大,故乡对于他们更像是一个遥远而亲切的梦。
此时,在去往西柏坡的路上,他们一直在用迷恋的目光看着窗外的平原景色,波光粼粼的水库,辽阔的田野,我们的家乡真的很美。
在西柏坡,“内蒙古河北商会”的旗子下,那些兴奋的笑脸看上去格外生动。
下午,内蒙古河北商会“投资河北,回报家乡”活动新闻发布会。
晚上,冀商文化研究会为欢迎内蒙古河北商会,特邀河北省吴桥杂技团做专场演出。节目非常精彩。
关键词
9月5日
回报 幸福感
按照行程,今天上午去保定清苑县。
内蒙古河北商会常务副会长秦盼立,是清范县温仁镇罗家营村人。
秦盼立,1987年去内蒙古打工,经过二十几年的打拼,现在是包头某房地产集团的董事长。20多年来,秦盼立多次从内蒙古回到家乡探望父母,而这次的回家与以往不同。
他的投资项目是在家乡筹建一所二甲医院,并有养老院等配套设施,投资一亿五千万。
我注意到,一路上大多时候沉默安静的秦盼立,在带领商会的朋友们走进村子,走进他家的院子时,在乡亲们迎接他的鲜花和鞭炮声中,笑得敦厚、灿烂且带有几分羞涩。
当一个人对家乡有所回报,有能力回报的时候,他的幸福感一定是发自内心的。
秦盼立正在筹建的医院就在温仁镇罗家营村旁,保衡公路边上,占地一百亩。他说,当初给医院选址时,很多人劝他往前再挪十公里,那里要繁华得多,将来效益也会好得多,他说:“我在家乡投资建医院,不是为了赚钱,建在这里,就为了给村里和附近的乡亲们看病图个方便。”
下午,赶到衡水市,参观衡水老白干酒厂,在夕照中游揽了碧波无际的衡水湖。
9月6日 温暖的灯 快乐的鱼
上午内蒙古河北商会一行人去了安新县白洋淀水上人家旅游、考察水产品项目。
我和商会秘书处小贾陪王万恒会长回衡水市安平县,那是他的老家。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命运轨迹,而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去内蒙古闯荡,并且有所成就的人,哪一个人不是一部人生的传奇呢。
在车上,听王万恒会长说起当年他十七岁离开家乡去内蒙古的情形———“当时老家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而内蒙古五原县人均十来亩地,到那儿能够吃饱饭。”那年他高中毕业,当了几个月代课老师,便独自踏上了去塞外的漫长旅途,临走时在安平县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诗集一直带在身边。他说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诗,“昆仑山有多高高不过我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在物质贫困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显得更为珍贵和强大,而一个人奋斗的理想目标,一定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里扎根萌芽了。
王万恒的二姐家在安平县城,二姐和二姐夫都很朴实,两个女儿听说二舅回来了,也都带着孩子赶回娘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王万恒说起当年去内蒙古,母亲舍不得让他走,是二姐劝说母亲让他出去闯荡的,又说起那些年母亲还健时,每年回家过年,临走时母亲依依不舍地站在门口送他,那一幕每次想起来都让他辛酸……
关于故乡,热土,寻根,感恩,回报……这样一些深沉而厚重的情感,或许只有他们这些常年身在异乡的人才体会得更深,风雪苍茫中,家乡,永远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盏灯。

下午。安新县的东田庄村。一个白洋淀深处的小村子,是商会副会长田小路的家乡。
芦苇深深,荷叶田田,碧波荡漾。人天性喜水,这些在内蒙古看惯了草原景色的河北老乡见到水就变得像孩子一样,在小船上欢呼着打起了水仗。
从小在白洋淀边长大的田小路,二十岁离开家乡去内蒙古,先是打工,后来做成了自己的企业,他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划着船,悠然自如的样子,像白洋淀里一条快乐的鱼。
在东田庄,从我们住的清水源头民俗大院通过一座小浮桥,过几条胡同,就到了田小路的家。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白洋淀的水上人家,小院里整洁,幽雅,田小路的父母很高兴地迎接儿子的朋友们,让我们吃菱角和红枣,田小路搂着母亲的肩:“我妈今年七十五岁了,看,老太太身体多好!”
第二天,依依不舍告别白洋淀时,田小路没有和大家同行,他留下,陪父母多待上一天……

就在我整理这篇采访手记时,10月9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冀商》之《呔商之路》在唐山市乐亭县举行了开机仪式,10月11日,河北省冀商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想像着不久将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展示冀商百年波澜壮阔历史的画面,以及国内外冀商生动蓬勃的发展现状,感觉很是欣慰。
图片说明:
田小路和妈妈
秦盼立回家
王万恒和二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