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新人生采访)母亲不是天生的

(2010-06-05 07:55:19)
标签:

家庭

母子

姥爷

暴君

重现

关系

采访:杨瑞霞

受访:张杰

采访时间:201054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青园街范西路口避风塘茶楼

    这是我在今年的母亲节前夕听到的有关母亲的故事之一。

我其实是想在母亲节前后发表它的,但是我有些担心当时在媒体上众多歌颂母亲,感恩母亲的文章中,它会显得很不合时宜,而我又委实不愿意放弃它,因为它所发映的是存在于母子关系中的深层问题,即来自亲生母亲的伤害。

是的,这很残酷,但它是现实的一种存在,所以我不想回避。

做为儿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最初的爱往往都是来自于母亲,而最初的伤害呢,也极有可能来自于母亲,因为在一个人的幼年少年,在他最无力保护自己的年龄,母亲是离他最近的人。而这样的爱和伤,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们常说母子天性,但父母不是天生的,不是所有的成年男女有了孩子就自然的会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理性,需要技巧。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爱,要会爱。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她不容忍我们犯一点错误,打起人来非常的经验老道,下手狠毒,我们兄妹都饱尝其苦

 我出生于一九六九年的春分时节,母亲生我时已经四十二岁。

她一生养育了六个儿女,我是第六个。很小的时候,我的生活还是美好的,在母亲的怀里享了不少的福,但在我模糊的印象里,大哥大姐他们似乎过得并不好。那时候,在我家居住的几间老房子里,经常传过来母亲的吵闹和打骂声,懵懂的记忆里,母亲总会因一些家庭琐事对他们大打出手,记得有一次,母亲拿着一个小平锅使劲打大姐的头。那情景很是恐怖。我呆呆的站在那里,望着姐姐在哭泣,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但这一切似乎与我无关。因为我是最小的孩子,母亲还算是宠着我。

后来,随着哥哥姐姐长大成人,陆续出了家门,我也渐渐长大了,背起书包上了小学。那时候我还是很快乐的。但好景不长,我变得越来越调皮,让我母亲很反感。她的脾气我是知道的,我不想惹她生气,可男孩子调皮的天性,是管不住自己的,母亲开始用对付哥姐的办法对付我。所谓的“家法”也顺理成章的用到了我身上,从此拉开了我凄苦童年的序幕。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她不容忍我们犯一点错误,打起人来非常的经验老道,下手狠毒,我们兄妹都饱尝其苦。

印象里记忆深刻的是,我8岁的时候,在一个早晨,因为我捣乱,母亲对我发起怒来,见到情景不好,我提起书包往外跑。这也是我躲避挨打的看家本领,可这次不一样,当我奔到大门前时,发现门已上了死栓,回头来见冲过来的母亲,我吓的尖叫,两腿发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一把将我摁倒在地,一阵猛打。剧烈的疼痛让我鬼一样嚎叫,求饶并没有让她停下来,直到她觉得气出够了,抬身走人回了屋子。我忍着痛在地上爬起来,打了打身上的土,捡起书包上了学校。裤裆也不知啥时尿湿了。

在那个窄窄的门道里,挨过多少这样的毒打我也数不清了。

在学校里,我是个学习好的孩子,可经常挨打让我在班里同学和老师面前很没面子,抬不起头来,毫无尊严。当老师问起我身上的伤时,我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下来。在课堂上我经常走神,经常做白日梦,成绩来断下滑,原来在一起很要好的小伙伴也渐渐远离了我,为了逃避挨打我还被迫学会了撒谎。

  我很早就知道心痛是什么滋味,这种伤痛在伴随着我成长并且日益加剧

 现要想想,我从小是个聪明善良的孩子,还非常孝顺。即使挨了打,也不愿让母亲因为我而生气。常常忍着痛去偷看她是否还在着急,即使上了学也不放心,家离学校500米,下课时急忙跑回家看看母亲在做什么,我真得害怕失去她,而这一切母亲全然不知。

我很早就知道心痛是什么滋味,这种伤痛在伴随着我成长并且日益加剧,看到别人家孩子在母亲面前受宠撒娇时,我都会把脸转过去,因为我难受,母爱早已远离了我,她在我眼里是个魔鬼。

童年的我那时总是有一个幻想,渴望离开那个家,总是在幻想着、期盼着,有一天一个人来到我面前,什么也不说,拉着我的手,带我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我什么也不问,只要不挨打就行,跟谁走,去哪儿,我也愿意。

我也无数次想过要离家出走,但那时候那么小,身无分文,盲目出走是很危险的,到哪里去呀。想来想去,没有出路,让我很绝望。记得有一次母亲打完我,将我一个人关在小屋里,这时我看到地上有一瓶农药,我顺手拿起倒在碗里,可端在嘴边又不想喝,我才九岁,就这么死了,还真舍不得,我还有未来,有想法,放下农药,我放声大哭,我该怎么办呀?!

小时候,我还很勤快,爱干活,十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很多家务活,做饭、喂猪,打猪草、搂树叶子,这样做也是是因为想讨好母亲,少挨打,但渐渐的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记得有一天在课堂上学会了照鸡蛋的方法,回家后将母亲用来孵鸡的蛋全照一遍,挑出几个白蛋,很高兴的告诉妈,这鸡蛋不出小鸡,然而母亲见此爆跳如雷,拿起几个鸡蛋摔在我头上,劈头就是一阵毒打,我咬牙坐在地上,一声不吭。这样的暴风骤雨我已习惯了。等她打累了,停下时发现地上有一盆脏水,她顺手端起来浇在我头上。北方的春天还很冷,可我心里比身上还冷,我的眼里没有泪,但它都流在心里。当我洗头时,头发落了一大把,是她给我揪下来的。

 由于在成长时期,我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精神接近崩溃

 年复一年,我在打骂中长到了13岁,上了初中,也进入了青春期,逐渐长大的我对母亲的暴行由容忍变为愤怒反抗。我俩成了冤家对头,格格不入,我不能听见她说话,甚至是她的笑声,只要看到她在哪儿,我马上离开,更不会单独跟她在一起,这时,家里的争吵声,打骂声家常便饭,儿子的叛逆更让母亲歇斯底里,不能容忍,她疯狂地一次次的撕打我,我将她打过来的东西摔坏、撕碎。家里的桌子、凳子、笤帚甚至鞋子,铁钓子,没有什么好的,她也使出了看家本领,用头撞我,以死相挟。

在我的卧室,有两扇小木门,很是结实,就在这小木门之间,我们母子长达几年的拉据战,是它在关键时刻为我遮挡疾风暴雨,每当她发疯似的冲过来,我迅速关上小木门,并用肩扛上,任凭她在外面怎样撞踹,打不着她就骂,叫板,“你小子有本事出来,你不得好死,出门让车撞死,天打雷劈……”随她骂去吧,可每次都不会那么幸运,不留神,母亲一头冲进来,我身上便挨一阵子打。

终于我十七岁那年,在一次激烈冲突中,我受了伤,才让母亲的态度彻底发生了改变。那天我们再次发生争吵,母亲象一头发狂的母狮扑向我,我习惯地关上门。这时一个念头在我脑里闪过,我想看到她是否在外面,把头伸了出去,而母亲趁机一下撞开了门,门重重的碰在了我头上,剧烈地疼痛让我天旋地转,一下子坐在地上,几乎失去了知觉。这一次她没有下手,看了我一眼,哼一声离开了。过了半天我忍痛爬起来,躺在床上。此时的我万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不知何时她走进了我的房间,我没有理会这个野兽,可她似乎看到了什么,很是惊讶,支支吾吾,语无轮次,你……你的脸怎么……我……我对不起,我向你道歉,再也不打你了。这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十几年来,她第一次良心发现,产生了愧疚,撕下了她魔鬼般的面具,结束了我凄苦的成长岁月。回想起来我还是要感谢母亲,是她停止了对我的暴虐,否则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在成长时期,我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精神接近崩溃。曾有一段时间,我心理变得很异样,非常胆小、心惊,只要有一点响声,我就心跳不止,胡思乱想,整日做白日梦,自言自语。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精神病的前兆。我真的很害怕,幸运的是只差一步,我没有疯。

终于我艰难的长大成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接下来,在六年坎坷的感情经历之后,我遇到了后来我的妻子。她是个平淡而善良的女人,我选择她的一个最大理由,是她有一个善良得出了名的母亲,有其母必有其女。婚后的生活也证实了我的眼力。

如今母亲已是八十三岁高龄,自我成家后,她一直和我一起生活,哥姐家都不去,对母亲我非常孝顺,只是我们从来不提我小时候的事。现在我的心愿是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记得在采访中,我曾经问过张杰几个问题。

为什么你母亲如此暴虐?是性格的原因,还是当时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不好造成的?

他说,那时家里的境况还算不错,母亲好像不是因为贫困才那样对待孩子的。

他说,这可能和母亲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他姥爷就是个很暴虐的人,大舅小时候个子还没有犁把高就去干农活,扶不好犁,被姥爷在田头拿铁掀痛打,打得邻地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过来和他理论。他母亲小时候也没少挨打。

从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从爱中可以学习爱,而从恶中只能学会恶。

我又问他,那么小时候的这种经历,是否影响到了你现在生活,影响了你和孩子的关系呢?

他说,他和儿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暴燥,但他会克制自己。不想让那悲惨的情景重现。至于他的生活,目前他在一家市场做业务员,家也搬到了石家庄,都还算正常。

他虽然这么说,但当我面对他的时候,从他的有些瘦弱的外表,过早花白的头发,还有他的眼神不时流露出的一丝紧张和不安,我依然能感觉到他是个内心很不放松,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但我不愿意说出我的感受,毕竟他曾经是一个不幸的孩子,而现在他是一个善良的男人,我希望过去的阴影在他身上越来越淡化,直至消融……

还有这些年他对母亲的孝顺,其实依然是过去母子关系的延续,因为曾经太缺少母爱,所以他一直在渴望得到来自母亲的肯定和爱。而他已经年老的母亲面对儿子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想像不出。

我在《燕阵 石家庄》的新博  阿瑞的主页 在个人空间点情感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