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父亲

(2009-04-02 15:01:31)
标签:

杂谈

怀念父亲

随着春意渐浓,又到了清明时节。

这时,天地幽然,万物空灵,我们在祭奠的亲人袅袅烛香里,用心灵和他们的灵魂对话。

生命如四季一样轮回,我们与至爱亲人的故事源远流长,不会随着生命的离去而结束,它们带着时光和泥土的气息日夜生长,永远没有结局。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逐渐加深,我们看到了命运起伏的曲线,看到了离去的父辈的身影,他们其实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当岁月教会了我们以另一番情怀打量过往,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忽略了什么,错过了什么,伤害过什么,继承和接续了什么。这样的反思,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局限和爱的无限。

李雨生,天津市人,56岁。我的一位老朋友。就在清明节前的这一天,他打来电话,他说,他忽然很想和我说说他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俭朴、笨拙、勤劳、宽容的人

 

我父亲1914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一个小村庄里。排行老四。在父亲十个月大的时候,我奶奶去世。后来,我爷爷续娶,新奶奶又生了四男两女。加之父亲四个兄弟,共十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贫困。也因为是后母的原因,我父亲一直很懂事,谨小慎微。十六岁,他只身去闯关东。临行前,奶奶让他打开抽屉拿点钱,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说:“长了这么大,我才第一次敢打开娘的抽屉。”说的奶奶也哭了。

到了东北,父亲在营口站过柜台;在四平卖过麻袋;在哈尔滨卖过黄豆;在长春卖过布头,身无寒衣,食不果腹。后来父亲又来到天津,在津大行当伙计。

一九四九年,解放军兵临城下。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借钱趸了点日用品,去张家口做买卖。买不起火车票,他愣是趴在火车车顶上,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两天一夜,来到了张家口。在张家口又差点饿死冻死,只好逃回天津,又赶上平津战役开战。那会儿我家住在金刚桥附近,正是火力最集中的地方,父亲带着母亲深一脚浅一脚的躲避炮火。我母亲不慎跌到炮弹坑里,肚子里的孩子夭折了。

天津解放后,父亲进了铁工厂。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父亲的工资仅够糊口,父亲和母亲只好在空余时间干点外活,母亲给人家纺线,父亲给工厂糊纸卷。我还记得,寒冬腊月,家里点着一个小煤球炉子,屋里到处挂满了需要烘干得纸卷。屋里充满了浆糊的酸臭味。

我出生那年,父亲四十岁。因为我是老生子,父亲对我百般疼爱,从小到大,不管我惹了多大的祸,也从未动过我一个手指头。上小学时,有一次我把家里买粮食的钱给弄丢了。父亲得知后,用粮证在我的头上拍了一下,我委屈的哭了。母亲说:“你这个孩子,让你爸爸给惯坏了。”

父亲穿的衣服,大部分是母亲缝的,和从“鬼市”上买的旧货。吃饭时,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和母亲吃,最后自己才吃。有剩下的饭菜,父亲便带着去上班。没有剩菜,父亲就带窝头咸菜。有时候,父亲一个月的零花钱仅有两毛钱。父亲对自己吝啬,可在我身上却舍得花钱。我小时候常常生病,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卖掉了手表,派克钢笔,后来又卖掉了我奶奶留给他的一对玉镯。

父亲在老家读过几年私塾。在他的督导下,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大仿,每写一篇,父亲都用红笔给我圈圈点点。后来,我写出了一笔好字。我父亲非常喜欢看书。他对我说:“咱们山东人有了钱先念点书,不像别的地方那样,有了钱先喂口猪。”我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三国》、《水浒》、《红楼梦》,还有岳飞报国、唐僧取经等典故。

父亲是个笨拙的人。我家有辆老式的脚蹬闸自行车,有一次,我生病了,父亲带我去总医院看病。结果他一上车,就左右摇晃,连人带车一起朝路边的大树撞去。还有一次,父亲从工厂要了一袋子刨花,准备回家引火做饭。可父亲不会骑车带东西,只好把一麻袋刨花五花大绑背在身上,骑着自行车回家,惹得路人都笑他。

我的父母是一对恩爱夫妻。有时母亲对父亲几近刻薄,但父亲从来都不还嘴。有一次我舅舅从东北来探亲,我听到舅舅说:“我姐姐脾气不好,您要多多担待一些。”父亲说:“没啥。我们从山东老家来,什么根基也没有,你姐姐又是个要强的人,自己没文化,能走上工作岗位,还当了领导,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在外面受了委屈,只能回家朝我撒气……

父亲一辈子不会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在工厂里年年评为先进生产者。那时我母亲忙得很少顾家,父亲休班时就收拾屋子,洗衣烧饭。帮街坊四邻接送孩子;谁家生活有了困难,他宁可自己不花钱,也要送去三块两块。后来退休了,他又在保洁队找了一份工作,运脏土,一天七毛钱,但他干得很带劲。我知道,父亲是为我成家立业在攒钱。

 

父亲其实一直是我内心的依靠

 

一九六八年,我初中毕业时,报名去内蒙插队。当时母亲支持我,父亲舍不得我。我在内蒙一呆就是八年。每年只有过年探亲时才回来一次,每一次回家,都看见父母亲苍老了许多。就在我下乡的第二年冬天回家时,我父亲突然得了心肌梗塞。医生说:“再晚来十分钟,人就没治了。”那时,我听了这句话,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也就在父亲住院抢救的时候。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爸爸要是没有了,咱娘俩就可怜了。”母亲的话让我感到了一种失去依靠的可怕。这时我才深切地感到,别看母亲外表是个女强人,但父亲却是她的靠山。

一九七六年,我从内蒙古调回天津市,结婚成家。一九八零年,就在我的儿子刚刚十个月时,我母亲去世了。那时,我和妻子都在静海火车站工作,车站上没有幼儿园,我们只好带着儿子上班。等孩子稍大了些,就把孩子交给了父亲。父亲那年已经65岁。每次下班,我和妻子先乘火车到天津,再乘汽车回家,都会看到年迈的爷爷抱着幼小的孙子,眼巴巴地在汽车站等着我们。 

那时,我们住在南市的一个大杂院里。不足十平米的房间,上下铺。不得已,我们只好在静海县安家。在静海,我们白手起家,单位分给两间平房,自己又大小盖了三间房子。盖房时老父亲干起活来像个小伙子。我怕父亲累着,父亲说:“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就是累死了也值!”每逢秋天,父亲就和我一起去拉白菜;冬天,父亲帮着我一起拉煤;每次最少也走上好几里路。父亲:“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时,我和妻子都是三班倒,儿子白天黑夜都跟着爷爷生活。

不知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还是工作的不顺,我那时脾气很不好。和父亲说话总是很不耐烦。而父亲总是忍让。事后,我总是后悔,可又忍不住发火。

一九八七年的秋天,我忽然发觉父亲越来越消瘦,脸色挂着灰气,就带着父亲到天津总医院去看病。这次没检查出什么病来,可我还是放心不下。每天下班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到父亲的房间去看看,特别是每次夜间三点下班,我总是到父亲面前打个照面,给他倒杯水,盖盖被。我知道,如果我三点不回来,父亲就一直会等着我到天亮。

到了一九八八年春节前,我越发感到父亲不对劲。吃得特别少,只能吃米饭,不能吃馒头。一吃馒头就会噎住。春节刚过,我就带着父亲再次来到医院,经过检查,确诊父亲是肝癌,已经晚期了。我不敢把病情告知父亲,只好瞒着他说是慢性肝炎。那天,我特意带父亲去了一趟蓬英楼饭店,点了父亲最爱吃的炒肝尖、红烧肉。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请父亲吃饭,也是最后一次。那天,父亲那天吃得很开心,他说:“这是很多天来吃得最饱的一顿饭。”

父亲在医院共住了四十天,在这期间,父亲恐怕也猜测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非要回家,不治了。我坚决不同意。可真到了父亲弥留之际,我要带父亲回家时,父亲却一反常态,死也要死在医院。我问他为什么,父亲说出了他最后的心愿:“不能回家,我怕吓着孙子……”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跑到医院的走廊里放声大哭。

 

这就是中国父亲的故事……

 

以前我很少说起我的父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形象远比父亲高大。我母亲曾是区人大代表,中级人民法院陪审员,车间主任,退休后是居委会主任。而父亲在我眼里则是一个平平庸庸甚至是碌碌无为的人。在家里,母亲唯我独尊,而父亲只有俯首听命、唯唯诺诺的份儿。

那些年在父亲的宠爱下,我渐渐长大,也养成了对父亲气指颐使的坏毛病。大声地对父亲说话,有时甚至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腔调。而父亲对却从来不生气,有时候还会满脸赔笑。那时我讨厌他当着别人的面夸我,有时弄得他下不来台。还有,朋友来家串门时,我讨厌父亲总是抢着说话,喧宾夺主。再有,我心里瞧不起父亲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没有给我留下一套房子,一笔遗产。父亲是个老工人,一辈子的老工人。

直到有一天,当父亲离我而去;当我因为在众人面前夸奖儿子而被儿子顶撞,自己还津津乐道的时候;当我因为热情招待儿子的客人而引起儿子反感,自己还乐此不疲的时候;当我因为过分关爱儿子而让儿子感到不自在,自己尚不知悔改的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到: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永远只关注儿子,而从不计较儿子怎样对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心中,儿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因此就永远不会在乎儿子的态度。

    父亲离我而去已经21年了。在这漫漫的21年中,我总是被一种愧疚折磨着。我后悔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和他谈谈心,没有好好陪他遛遛弯儿。我总是在忙,忙孩子,忙工作,忙房子,忙来忙去,忙出什么来了?等到今天一切都有了,可对父亲的愧疚却成了永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

    有时候,我看到我的儿子在和我说话时表现出的那种不耐烦神情,我的心不禁怦然悸动,儿子多么像我年轻的时候,我又多么像父亲那时的样子。不过,我从不计较儿子的态度。因为,我已经从我的父亲那里知道了什么是父亲。父亲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因为,自从儿女呱呱坠地,父亲就和儿女签了生死合同。不但要包生、包养,还要包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直至父亲生命结束为止。这就是中国父亲的故事……

又到了清明的时候,面对父亲坟墓上那萋萋的荒草。我开始怀着一种无比愧疚的心情,带着一种忏悔的惶恐,来重新想起我的父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