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影评 |
昨天下午和儿子一起看了《中国》,看到了比较真实的七十年代初的中国。
那时的人长的不如现在好看,净是些小眼睛,蹋鼻梁,厚嘴唇。清瘦而单薄,没有减肥之忧。
那时的女人不化妆,有一两个镜头里有漂亮女孩,看上去很本色很干净。
那时的衣服很难看,一片灰蓝,让人家怎么拍出鲜艳的色彩,幼儿园里的小女孩和大街上的中年妇女一样的款式,而且裤脚和衣袖都短一截,特别是裤腿那儿露着脚脖子,显得寒伧和不体面。
那时的人很少笑。面部表情平淡,目光警惕而茫然,有些忧心忡忡,有些装模做样。
那时的长安街汽车很少。有时过来一辆卡车,后面跟着一辆小三轮。
那时的时光不像现在这么短暂,仿佛停滞不动,一天长过现在一年。如果拍的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场景,给人的感觉离天黑还老早着呢,所以人们不紧不慢的干活,发呆,走路,没完没了的讨论。他们有的是时间。
那时的河流还没有被污染,苏州人在河里淘米。
那时全中国的背景音乐是京剧《杜鹃山》《智取威虎山》
……
安东尼奥尼是世界知名导演,他曾拍过《云上的日子》,他有着艺术家的天才和良知,他这部片子是善意的,目光略带好奇和质疑,“观察中国人的面目、姿态和习惯”,他企图记录下真实的中国的1972,让世界了解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地方。然而艺术家与政治相比总是太单纯,他不会想到等待他的是1974年那样一场遍及全中国的声讨,是“八亿人的憎恨”所有的高音喇叭同时在咒骂一个叫安东尼奥尼的意大利人。据说,此后五年间他没有拍影片。儿子大卫说,我以为他会不在乎。我说,有些事情你还理解不了。
在碟片收录的资料里,我看到了当时批判安东尼的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而他们指责的仅仅是这样一些日常生活的客观记录,仅仅是这个西方人不粉饰不掩饰。这个社论的题目让我感到恶心难过和羞愧。我们的中国竟然曾经像个泼妇一样,稍不顺意就跳起脚来骂人,不坦诚,不包容,动不动就翻脸无情、气急败坏,没有一点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