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绝对隐私》(贴一篇旧作)

(2007-01-30 10:13:22)
我读《绝对隐私》(贴一篇旧作)   
 
今天无意中打开了电脑上的一个文件夹,看到了我写于1999或2000年的一篇评论,是关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绝对隐私》的一个读后感,写完了,就收起来了,没有发表过。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做记者,也会主持一个类似安顿的《口述实录》的栏目,不知道那时的一切是在为后来的事情做准备,不知道今天的我是现在的样子。
    此刻看这篇评论,心绪难平,有些观点已经和那时不同。毕竟中间隔着几年短暂而漫长的时光。
    因缘际会,看似巧合,也许暗藏玄机。
 

        

 

                虚伪的真实或真实的虚伪

 

                      ——我读《绝对隐私》

 

       有人说现代社会最大的战争是两性之间的战争,如何才能建立起一种平和,理性,美好的两性关系,这是许多人正在探索的,而且还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沉重而昂贵的代价。

    安顿的纪实文学《绝对隐私》,就是通过描写两性之间的纠结,表现了现代男女在这场战争所感受到的困惑,以及所受到的伤害。

    《绝对隐私》不是明星或政客们隐私渲染,而是一群普通人,确切地说,是当今“白领”们个体隐秘的一次披露。是作者与主人公们倾心,倾诉,倾听的绝妙合作。

    安顿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主持《口述实录》栏目。她在所采访的400个人,400故事中选择了其中20个人,把他们内心世界的隐秘,呈现给了读者。

       此书出版后,一度成为书坛热点,安顿也因此而火了一把。我也曾经在几天的时间内两读《绝对隐私》,而两次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

    初读此书,我感到的是压抑的伤感。我的感情和书中主人公相互呼应,不由自主为他们悲伤和动情。正如安顿所言“所有的故事都是悲伤的,破碎的,所有的情节都比那些生生死死的戏剧都充满了生生死死,更令人扼腕唏嘘。”作者所描写的是“在这个繁华热闹,人声丁沸的社会里一颗颗孤独的,渴望交流的,敏感的心灵”,

    书中那些为情所苦,为爱所困,因社会,因异性的伤害而幽怨,而抽泣,而沮丧的人们生动而清晰地出现在我面前,使我不由地伸出手去,和他们一起抚摸一段经历一种创痛,回顾一段甘苦自知的燃情岁月。

    然而,几天之后,当我再次看这本书,却发现自己正一步步走出了安顿所布下的“温柔的陷井”,我开始用明晰的,理性的目光看这些故事,又有了几分另外的感受和思考。安顿所表现的这个群体是当今社会上极为活跃和时髦的“白领”阶层,他们有钱,有闲,有学历,注重个人体验,但是他们貌似丰富的生活实际上极为苍白,那些生生死死的感情也大多带着几分病态。

    这是一群耽于自己畸零的情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人。他们一方面制造痛苦,感受痛苦,一方面又在留恋痛苦,甚至欣赏自己的痛苦。所以在感情上他们往往表现的是放纵与脆弱,狂热而自私。在这种不正常的情感支配下建立起的两性关系,只能是浮浅,迷乱和狭隘的。在这场两性的战争中,他们既刺伤了对方,也弄伤了自己。

    另外这些完全个人化的隐秘故事,是由主人公们口诉,作者按录音整理而成,内容方面的确有比较真实的一面,但真实的程度也值得考虑,倒未必是作者在故意编造什么,我在想,那些叙述者在口述的时候,面对倾听者,他们是否也像有些生病的孩子面对宠他的大人,有意无意地隐瞒了什么或夸张了什么呢?

    不管怎么说,如果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首先要以牺牲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为前提,这个代价也未免太昂贵,太惨痛了些。财富的成功不等于精神的溃败,欲望的满足不能代替心灵的枯竭。如果这样,得到的同时便意味着更大意义上的丧失。

    生活在继续,故事也在继续,不论世上的还是书中男女,在生活和感情中还将经历众多的曲折和坎坷,希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会使我们摒弃浮躁和虚伪,获得成熟练与智慧,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拥有幸福,拥有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