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取消“早恋”这个说法了

(2010-05-17 15:24:02)
标签:

杂谈

                                           该取消“早恋”这个说法了
        很久以前我就对“早恋”这个词汇深恶痛绝了。先说两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正在上高中。当时班里有几位男生和几位女生很谈的来,虽然我当时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但我直到现在依然是认为他们仅仅是谈的来。他们几个像古代拜把子一样排了序,有了大姐、二哥、三妹、老四等的不同。因为走的近、谈的来,也就有了小范围内偶尔出去散步的现象,当然也有“孤男寡女”的时候。事情不知怎么被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很是看不惯,就分别找他们谈话,最后还以“早恋”的罪名把家长都请了来,事情的结局闹的很不愉快,有些矛盾到现在也没解开。现在想想,我那班主任是个很负责任的好老师,学识渊博,但这意识却略嫌“保守”了些。
      本世纪初,我那时还正是教师,还当着高一年级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姓张的男学生和一个姓郭的女学生经常在晚上熄灯之前出去,我还在下晚自习后在班里碰到过他们。有些年长的老教师也有察觉,他们不停在我耳边“吹风”:谁谁和谁谁在“搞对象”吧?说的人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我把他们找了来。但想起多年前的教训,我并没有说别的,也没有把找家长这所谓的“杀手锏”拿出来,只是告诉他们说经常晚上在一起影响会不好。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敢确定他们当时的关系,但我敢肯定,他们现在绝对没有“在一起”。他们都不是能在学习上有很大突破的人,过了不到半年就先后退学了。我一直怀疑我当时的做法是否恰当,我更怀疑我是不是他们退学的罪魁祸首,我尤其怀疑我耳边的“风向”的正确性。假如当时我的说话方式再合适一下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我想我虽然没有犯当初我的班主任的错误,但至少我受了错误风向的影响。
     再看看几天前的一段新闻: “16岁学生失恋后开车撞死无辜行人、女生拍性爱视频、小学生给实习老师写情信……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极端行为,就发生在现在一些学生当中。3月30日,在广东省社会转型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上,专家提及的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令人不禁担忧。“学生自杀死亡的数字,还在增加。”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刘秋明表示,学生自杀、早恋、暴力等极端行为在目前有上升的趋势”(4月1日广州日报)。
      的确,学生的“极端行为在目前有上升的趋势”,专家们的担忧也很负责任。但是,再看到“早恋”这个概念时,我发现专家们依然在几十年的错误道路上行走,也难怪对学生的教育有越来越失败的趋势。由于有过教训,所以在笔者看来,学生极端行为的根源在于“早恋”这个概念对学生的歧视。
      从生理上、年龄上、现实中,早恋这个概念都是不应该存在的。什么叫“早恋”?字典里几乎找不到解释。我不知道专家们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估计无非是青春期的恋情或者不该发生恋情的时间发生恋情而已,离不了一个“早”字。这也许有道理,我也不想用中国古代“早婚”、“早恋”的例子来反驳。可不管如何解释,专家那种居高临下的“歧视”是显而易见的。我做过老师,我也做过学生,我知道,学生最反感的就是“早恋”这个主观性太强的词汇。因为是否早恋的标准掌握在家长、教师和专家手里,而学生则最没有发言权,这里面没有任何平等与尊重。教育表面上给了学生尊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
      在家长、教师、专家眼里,男女同学接触多了就是早恋、通信了就是早恋、在一起了就是早恋,这是什么逻辑!所以,大人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深,隔膜越来越厚,孩子逆反心理的反作用力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当孩子的逆反与大人的自以为是发生碰撞时,唯一的结果就是学生极端行为的产生,有时甚至出现“假戏真做”以及反叛的悲剧。“早恋”概念带来的影响如此之巨大是大人无法想象的,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大人“早恋”意识的膨胀加剧了学生极端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有时我就想,假如没有了“早恋”这个概念,学生的“性行为”就会失控吗?也不见得如此吧?或许随着尊严感的提升和透明度的加大,学生会很正确的面对一切呢!而其他的问题也许会随着学生尊严的回归迎刃而解。取消“早恋”的说法吧,学生极端行为的根源就在于“早恋”概念对学生的歧视,专家们该注意这个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