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苗寨散记

(2021-08-15 10:59:18)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习俗,风情。走过内蒙古大草原,进过藏族人之家,见识过壮族载歌载舞,领略过彝族火把节,观过侗族风雨长廊,也踏进过深山苗寨……

镜头A:牛角帽

湘西,山叠嶂,路逶迤。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穿过横跨空中的高铁,在一片山坳里停了。

"到了"。

古丈县夯吾苗家寨子。

一下车,便看见一顶硕大的牛角银饰帽,置放在山脚下。

牛角银饰帽,是苗族人的衣冠服饰的象征。一路上,苗族女导游详尽介绍了苗族人的生活习俗。并拿出了一张苗族人的偶像宋祖英的头像照片,头戴银饰帽,项挂银饰链,身披银饰衣。据说,宋祖英身上的银饰重达五公斤。一身银光闪闪,登上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唱起苗家歌曲“小背篓",风靡一时。

尽管我们早巳见过牛角银饰帽,但对这近乎两层楼高的帽子还是有点惊愕。

仔细一瞧,原来帽子是苗寨游客服务中心的外立面造型。采用这一设计方案,使建筑立馬就有了鲜明的苗寨特色。弯弯的牛角,下垂的珠帘,花鸟虫鱼的图案,中间鲜明的"银帽"二字。整个帽子呈银灰色,寒光闪闪。

旁边,还有苗寨餐饮中心。长方形的桌子,一张接一张,宛若长龙,木碗木筷木凳木桌,在还里品尝了苗寨风味的美食,我们要正式进入苗寨了。

苗寨散记

镜头B:对歌

穿过两根在柱,左倒是薄萝绿蔓倒挂的长廊,上面用文字,图片,数据构筑了一条苗家文化长廊。全寨二百多户人家,座落在大山深处。,右边是一段弯弯的山路。信步走去,突然,发觉似乎来到了"禁区"。

高大的木质城楼,横亘在马路中间。大门前,横着一条栏杆,颇有点“此路不通"的感觉。细细观察,又觉得疑惑,栏杆上披红挂彩,显得十分喜庆。仔细一看,栏杆后站着一排身着苗族盛装的男男女女,他们笑逐颜开。一位男青年手捧着酒杯,一位女青年抡着酒壶,正在往酒杯里斟酒,男青年将酒杯举过头顶,作躬身状,身后的苗族人群齐声唱起歌了"苗族迎宾曲"

苗家贤惠成佳话

热情好客人人夸

欢迎客人来光临

敬一杯美酒暖心怀。"

这是苗族人迎客的最高礼遇,用谷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们接过杯中酒,浅尝了一口,好香啊。

苗族人最喜欢对歌。他们在生产中,生活中,求爱时,常常采用对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据说苗家歌词,有人收辑了50多万字,简直到了出囗成歌的境界,加上优美的旋律,动听的节奏,让人进入一个歌唱的艺术境界。

听到这样的歌声,有一种说不出的暖意和感动。但来而不往非礼也。要想进苗寨,就得对歌。

唱什么好呢?

唱一首"我爱你,中国"吧!苗族汉族一家亲,大家都是中国人。

于是,在深山,在苗祟的大门口,我们放声歌唱,歌声在寨门前迴荡,苗汉情谊在山坳里飞扬。

苗寨散记

镜头C:成亲

进苗寨前 ,站在山坡上举目眺望,只见群山环绕,山色葱郁。左边一路长廊,右边坡陡山高。苗寨座落在山坳,一栋一栋吊脚楼依山而立,一片片黑压压的瓦片,依山势而铺开,一条河流从脚下蜿蜒流淌,桥上一座桥,勾连两岸。居高临下俯视,一幅苗寨风俗画映入眼帘。

在三相西,角到-地,都要挨当地的导游。颇有点“我的地盘我作主",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来到苗寨,导游又换成苗族人。导游是位中年大妈,一身銀饰晃动,风韵犹存。她曾走出大山,去广东打工。在外历练多年,也算见过世面。苗寨开发成旅游景点之后,她就返乡,成了当地导游。

一路长廊,一路风情,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我们走在吊脚楼连廊上,两边摆满了各种旅游商品,甚至还有银匠,手持铁锤,叮当叮当敲打银器。当然,最有趣的演绎苗寨人成亲了。

在一间新房里,红幔红帐红灯笼。苗宗女子红衣红裤红盖头。月老手持一根红绸缎布条,要从游客中挑选一位新郎官与苗家女子成亲。

游客中并无少年侈郎,只好让一个年过天命的东北壮汉再当一回新郎,再结一次婚。当问东北汉子愿不愿意做苗寨上门女婿?壮汉一声吼:愿意。逗得人们哄堂大笑。毕竞是过来人,新郎脸皮厚得象城墙,亳无羞涩感地将大红花往身上一报,用红绸缎牵着新娘子转圈圈。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掀头盖。新郎官手法娴熟,新娘子放羞还休。只是等待送入洞房,新郎却吃了闭门羹,分道扬镳了。

哈哈哈,一声声大笑,在新房内荡漾。

这就是苗族人的新婚仪式吗?

看起来与汉族人大同小异。如果新娘新郎,来一段对歌,那才有韵味儿。

苗寨散记

镜头D:茶叶

“桑木扁担轻又轻哆喂,

挑担茶叶出洞庭哆嘿,

有人问我哪里去哟喂

北京城里哟探亲人哟喂。"

早在宋祖英之前,苗族就出了一名男歌手。他叫何纪光。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之一。

古丈苗寨毛尖茶叶,也是中国茶叶十大品牌之一。

古丈茶叶,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色泽翠绿,味醇回甘。得益于古丈县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加工技艺,因此成了中国绿茶中的珍品,所以才会挑担茶叶去北京。毛尖茶,贡品哦。

之前,游客大都不知苗寨毛尖。只知云雾深处有人家。但云雾深处的茶叶,也让人回味无穷。当导游将我们带到一个类似会议室的旧式老宅的厅堂,那乌黑的板墙和睢花窗立即引起大家的注意,细细鉴赏苗寨古屋。但导游给我们每人斟了一纸杯毛尖茶,满屋似手飘起了清香。那茶叶细嫩,色泽碧绿,轻呷一口,沁人心脾。导游适时介入,象变戏法似地隆重推出各种精美包装的毛尖茶叶。

旅游,与购买土特产丝丝入扣,无缝对接。

经商的观念,随着游客的到来,巳经深深嵌入苗寨人的心田。我不禁对苗寨人刮目相看了。在这大山深处,也卷起了商品大潮。

寨子里,还有出售银饰品的大型商场。里面灯火通明,商品丰富。从银保温杯,银碗银筷银勺银盘银壶,到银簪银镯银梳银凤凰挂件。灯光与银子交相辉映,到处一片银光闪闷。

所到少数民族之乡,都在经销银饰品。商品类似,价格相近,同质化经营现象十分突出。

我不禁杞人忧天,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吗?我跑了几个少数民族地域,已对银饰品产生审美疲劳了。

然而,我低估了游客的消费能力。毕竟还是有人买买买,两厢情愿,皆大欢喜。

苗寨散记

在苗寨狭窄的道路上穿过,路上皆商品。还有苗家摄影师为游客拍得照片。不过按大小不同规格,要取回自己的照片,需付出不等费用。但大都人欣赏了自己的尊容之后,却没有付费取回。眼看自已的照片与他人照片混杂一团,不知会作如何处理?只得长叹一声:我的照片,可惜了。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苗寨散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母子
后一篇:卡贝尔长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