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常见儿童家长印在脑中,挂在嘴边,见诸媒体。
这句话如紧箍咒,肆虐了多少家庭,蹂躏了多少父母?忽悠了多少儿童?
它到底是至真至善的谏语?还是蛊惑人心的谎言?以至于儿童家长们诚慌诚恐,为使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择手段,绞尽脑汁去择校?
印度影片"起跑线”撷取生活中不啻印度,包括很多国家在内普遍存在的为子女择校的这一社会现象,以拉吉,米塔夫妇为女儿皮娅择校为主线,展开令人啼笑谐非的情节,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针砭时弊,令人捧腹,进而引人凝思:我们有必要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而卷入到资源争夺的大战?学前教育能决定孩子的终身吗?孩子进入了那些排名前列的学校就一定能成才吗?
拉吉是服装设计师,有自已的工作室,他将自已的设计直接转换为产品,并上市销售。是一个颇具才华,事业有成,收入不菲的中产阶层。他的夫人米塔是个有品位,有颜值的"悍”妻,拉吉对她言听计从;俩口子有个宝贝女儿皮娅,一家人本来沐浴幸福的阳光,过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生活。正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随着皮娅的逐渐长大。上什么学校成了米塔的心头大患。有钱固然可以提高自家的生活质量,但拉吉和米塔没有权势,想使自己的女儿进入一所好学校,却不能如愿。为此,他们夫妇试图跻身上流社会,之后又托关系找后门,甚至祈祷神明庇佑,最后又出下策,装扮穷人,以图获得“援助”穷人子女的入学指标,旋即搬进贫民窟。最后虽然达到了目的,但戏剧般变幻的生活,使拉吉在内心不断反思自已的所作所为,促使自己幡然醒悟,不仅退回了女儿的入学名额,反而赞助了一所公立学校,让女儿到这所学校接受普通的正常的教育。
在择校过程中,展示了拉吉和米塔的心路历程,刻划人物之间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事件交缠在一起,展示了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而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人性中正直,善良逐步取代了自私,虚荣的心理症状,实现了自我救赎,完成了人性的复苏升华,亦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其实,现实生活中,拔苗助长的事例并不乏见。受“起跑线"观点的影响,孩子在娘肚子里就有胎教,0至3岁有早教,幼儿园的孩子就要"赶场子”,学外语,学美术,学舞蹈,学器乐,练声乐等,不顾儿童特点,父母将自己未竟理想强塞给自己的孩子,将快乐的儿童变成不堪重负的奴才,而许多家长沉沦于这种乐趣,以资攀比甚至炫耀。无视儿童心理特征和天赋,兴趣,巴不得自家儿童是个全能天才。这样,古时"伤仲永”的现象不难再现。
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都是一个无法迴辟的事实。城市和农村,城市内部,经济发达与否,教育投入多寡,师资力量的高下,教育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学校的名望与地位。而政府的职责是提供足以办学的经费,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公正。一些公立学校为逐利,"华丽”转身为私立,为入学收费洞开了大门。择校,究其实是家长之间综合实力的竟争,与天真无邪的儿童无关。
毫无疑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当然,有钱有权有势者,似乎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中产阶级则往往因为受各种限制而显得心有余力不足;至于低收入人群,往往根本没有这种愿望,这种欲念,这种能力。往往采取得是顺其自然的无为态度。这些社会现象在影片中也得到印证。影片中穷人希亚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起跑线”反映得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编剧以敏锐嗅觉,挖掘出令人饶有兴趣的生活事件,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揉合了夸张幽默的浪漫特质,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起跑线一说,实则误导颇深,多为一些逐利者泡制,搅得家长们心绪难宁。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学会做人,正如拉吉所说,学不会做个好人,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好男人,好父亲!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人生的轨迹,有的一帆风顺,有的跌宕起伏。或许你起跑得快,但由于体力,能力,智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许你并不是一直跑得最快的人。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人生漫漫路,何必时时,事事,处处做领头雁?那样太累,不堪重负,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父母常陪在身边。悠着点儿,适应环境,不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教育孩子作最好的自己,做最喜欢做的事情,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坚持努力,那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http://s12/mw690/001j1xmhzy7jTDSZGwb4b&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