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和无用
(2011-07-01 19:29:44)
标签:
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钦哲仁波切杂谈 |
分类: 文化 |
那天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一篇采访,他谈到:“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弱点呢?有时候我们的弱点正好是我们的强势,我们怎么知道呢?”
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态度!因为恐惧我们常常害怕自己有弱点,怕自己变得不那么有用,怕自己无法获得成功。
这种心态在今天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我们在讨论一件事要怎么做时,情不自禁地就会问:它有什么用?而界定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几乎唯钱马首是瞻。
还是宗萨钦哲仁波切,他在那次采访中谈到他很感动于峨嵋山的台阶和乐山大佛,因为那些造台阶和大佛的人在当时是在干一件没有什么用也没什么人关注的事情,只是出于爱,“能够单纯地爱是一种精神艺术。”
我们今天还能对多少人和事生起这种单纯的爱呢?
我们都会相信人们是爱自己的家和家人的,但是当我们推开一道又一道门时,我们仍然看到太多的画面里缺少爱,但可能很“有用”。
很多人向我们推荐某个案例值得报道的理由是“那家花了X万元呢!”而设计师在和你分析他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时都会告诉你其物理上的使用功能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会“不为了什么”而做一个设计。
怎么敢不为了什么!房价这么高,空间这么小,东西这么贵!可是当我们为了一切能看得见的目的和限制而设计家时,恐怕就很难察觉到那些看不见的价值了。
太在意有用,“无用”的价值就被湮没了,可是有多少今日被我们赞叹的伟大文明在当时就是没什么“用”,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建造,故宫的很多宝贝。
有用与无用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变量,有些今天无用的东西放够相当长的时间就会产生有用的价值,那些文化遗产大都属于这一类,而有些当时有用的东西,假以时日就是废物,比如那些被快速淘汰的消费品,时间一直都在参与价值评定的过程。
空间也是一个重要变量,在此地的日常用品一旦跨越崇山峻岭就会身份倍增,中国的丝绸在十八世纪以前一直都处在这样一个地位。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用谁的标准?以多长的时间作为测量的标尺?打算放在哪里用?我们需要为“有用”留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应该是“无用”。因为“无用”,某些人和物就存在着诸多可能性,也不需要屈从任何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自由。
那些一度被视为有用的人或物会随着时过境迁而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而在几个重要转折点使们得救或升级的力量又常常来自于此前被视为无用的人或物上,这种经验对于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而言并不稀缺。
所以重新审视那些“没用”的东西,看看它们能成就什么样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