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当代正被快速地物质化,人们对住所的考量大多着眼于户型合理与否,能否成全我们晒到太阳或方便地使用卫生间,地点是否合适,是否方便上下班,投资回报能有多大,但对于人与家与居的关系则欠缺足够的关注,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看市场上众多大同小异的房子居然都能热卖就知道了,人与人的需要在更深更细的地方怎么会没有足够大的差异呢?
一所高品质的房子能照拂到人的身体,令其舒适;一种健康完善的居住方式能关照好人的心,令人享受被体贴的幸福;而一个家则能安顿好人的灵,令人安祥平和,不生无有归依的仓皇感。
所以一个人置业究竟买的是一处房子,还是得到了一个家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什么时候我们的身、心、灵能够与我们的居所产生深度的契合,房子才真正变成了家。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家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人一生的幸福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多少。
每个人在心中构建自己的概念房时会让想象成长。
在还原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辨别哪些是错觉,哪些是在我们的翅膀强健之前无法飞越的。天神飞向仙国的时候都要穿越云层,我们接近梦想的过程当然要有很多故事。
有的人一住进某个房子,他就伴随着那处房子一起老了,有的人一住进某个房子就进入了新生活时代。判断或者营造一种意境需要我们有所取舍,有所挖掘。而这一工程的实施首先取决于居住者的心态。
一个家就像一颗心,可以轻盈起舞,那舞姿可能只是一亭楼梯,也可以凝重含蓄,表情可能只是那一截灰墙或一盏烛台。
当我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时候,总是把家填得越来越满,人反倒成了家里位置最不明确的一样东西。所以总嫌房子太小,总嫌家什不够多。
但再大的房子也不及舒展的身心来得更为宽敞。
活得现代化不必然保证我们很舒心,但活得有风情却可以让我们觉得很有滋味。
曾经看过一部前苏联的电影,男主人公用自家的钥匙打开了另一座城市另一家的门,只因为在计划经济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统一建造的,并无个性可言。
现在我们的选择渐渐多了起来,但某些定势仍然框定了我们的想象。
很多人在买房时看样板间,如果开发商布置的客厅里有电视,很好,如果没有他就要去计算这个空间能不能有放电视机的位置;好学之人还会去安排一个书房;经济实力强的认为买的公寓或别墅里应有一间工人房……
家可以有围墙,创造力却应该是没有篱笆的花园。
家是你的,生活是你的,怎样选择,决定权始终在你。
没有篱笆的天空容得下千万种姿容的云彩,我们的家是我们可以自由做梦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