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震灾中会有那么多乐观川娃?

(2008-06-08 16:42:31)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天数

寿限

生死簿

千门万户

朱自清

杂谈

土家族

跳丧

分类: 董氏效颦

为什么震灾中会有那么多乐观川娃?

正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川娃,其实她们祖先早就是这样面对死亡了◆

 

 

今为止,汶川大地震仍然余震不断...目前遇难人数:69136人,失踪:17686人...

 

中国人的文化观里,无论节日还是平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忌讳谈“死”这个字眼。或许是因为死后的世界未知悬幻,或许是不想死而恐惧死,所以很少人中国人去真正研究死亡,甚至惧到顶点,反其道而论之、行之。比如求长生的秦始皇、汉武大帝、乾隆等,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一笔勾销生死簿的齐天大圣,比如阴气森森的丰都鬼城,都是不肯直面死亡的范例。

 

然而不管我们怎么养生、逃遁,都无法不死。以至于有人戏说:每个人从生下来就走向死。活着就是为了死。不管怎么难听,这是大实话,这是事实。无论你的死亡终点有多么远,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地。

 

任何事,只要你去直面了,而后才能去思索,才能想到其间的意义及应对。

 

土家族之于汉族,大不同的是她的死亡观。2006年俺做《再说长江》去湖北宜昌采风时,了解到土家族哭嫁和跳丧的习俗,很是新奇。据介绍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那么何谓跳丧?

土家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父母养育多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念想多年养育之恩情,哭嫁就合情合理了。但“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带我们深入山寨的土家女解释说: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人情”。

 

这似乎有点佛教的意味:活着就是遭罪,死了反而解脱。所以要跳舞欢歌以庆之。

 

后来查了一下,“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据《夔府图经》记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而《巴东县志》说:“丧葬,殁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余夕不等。”这大约有点哀之极反喜的意味了。

 

也许川渝子民——这些巴人后裔们正因血液里有了先人的豁达生死观,才会有那么多坚强的笑对死亡笑对大灾难的川娃子,以他(她)们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我们这些所谓见多识广却悲观之极的成人。(见博文天不佑我我奈何?

 

汶川大地震给了当代中国人最惨烈最直观的死亡课,也给了中国人不一样的死亡观。

怎么直面死,必然要想到怎么去活?

 

前几天拍摄《民俗中国-社戏》,去了俺喜欢的朱自清的老家,由于匆匆而行,并未见到任何关于朱先生的痕迹。但在1922年春的某天,他想到了“死”这件事,“现在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匆匆》。1922年3月28日)

 

人生倏忽如朝露,这是很悲观的说法,但这句话的参照是循环往复的宇宙。

人生不过百年。这也挺悲观的,但它的参照是古往今来的人寿,相对前句话平和些。如果再以数化细化,人最多只能活三万多天。这个数字还是寿限100余岁,如果90岁、80岁,70岁,60岁呢?两万多天而已...再刨去吃喝拉撒睡的天数,刨去吃奶吃药的天数,我们所能剩下的可以干点事的天数少到令人发怖,所以——

 

朱自清说,“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下面这两篇俺的老博文推荐给大家。都是谈论死亡的,一篇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篇是中国人熟悉的诸多音乐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日如来
后一篇:大菜在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